概要:对比手法。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树一番功名,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这些对比都很鲜明而强烈,有力地突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4.相关资料①“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概括了诗人晚年生活和思想矛盾的悲愤情绪。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②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的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四、柳梢青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
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辅导资料,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对比手法。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树一番功名,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这些对比都很鲜明而强烈,有力地突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4.相关资料
①“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概括了诗人晚年生活和思想矛盾的悲愤情绪。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的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四、柳梢青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
刘辰翁所作诗文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350多首。他经历了南宋覆亡和元朝政权趋于巩固的两个时期。对这期间的社会现实,他的词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予以反映。其词不假雕琢,悲咽沉痛。他是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的一位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词风格道上似稼轩,辞情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东坡。”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
2.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表示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主旨)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人愁城。”这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因为天冷,元军的战马都蒙上了厚厚的毛毡。“铁马蒙毡”,不仅点明了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阴冷的、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极不协调的氛围。“银花洒泪”,拟人移情法,将客观物象赋予人的主观感情,给曾经是很繁华的临安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春入愁城”,对前两句作形象的概括。“春”与“愁”,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照,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这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的鼓吹弹唱的情景:器乐所吹奏出来的都是“番腔”,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鼓吹杂戏。在怀有华夏民族感情的人们听来,简直是刺耳的噪音,“不是歌声”,义愤填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流注于字里行间。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舜沦陷了的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独坐青灯”,指词人现在所面临的处境:独处庐陵的山中,面对如豆的青灯,悲凉寂寞。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收结全文。“辇下风光”,是作者心之所系;“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对“海上心情”,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觉得,此处用苏武的典故,比较切合作者的原意(见教科书的注解)。归根结底,长期隐居不仕,在山中度过了漫长的凄苦岁月,这都是“海上心情”——执著的民族气节使之然。
3.鉴赏要点
本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从想象落笔,虚处见意。上片,全是身处山中的词人对故都临安的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的想象,其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想象中的虚景。
下片,纯从空际盘旋。“想故国高台月明”,也是想象临安过去的情景。
结拍对“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具体内容,也同样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让读者透过那饱经沧桑的今昔情味和典故的内涵去想象领会。上一篇:《春联儿》教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