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说品味》备课资料董桥在散文《说品味》中写道:所谓“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他深谙此趣。其中“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一句出自《幽梦影》。《幽梦影》,清代张潮著,共219条人生的领悟和自然的静赏,用幽静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自然,如梦一般的迷离,如影一般的朦胧,享受那种艺术家对生活所拥有的感受和体验 。此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感人至深! [原文]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原评] 江含徵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 [述论] 窗内的人在窗户纸上写字,站在窗外的人所看到的,只是反字;况且与那窗内的人终于隔着一层,自然会引起不少的联想,从而增加了审美的情趣,也便会有无穷的美感了。 自然,这观字的人一定要心中悠闲,无所事事才能行;若是见了那追索债务的人,正在那窗外的纸上写字,自己哪里会有什么心思去欣赏什么艺术与审美了,真得就要抱头鼠窜了。 张潮此论,意在阐明古人“反观自照”的道理。人的眼睛是朝前看的,脑后是没有眼睛的。因此,人们的眼
粤教版选修《说品味》备课资料,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说品味》备课资料
董桥在散文《说品味》中写道:所谓“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他深谙此趣。
其中“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一句出自《幽梦影》。《幽梦影》,清代张潮著,共219条人生的领悟和自然的静赏,用幽静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自然,如梦一般的迷离,如影一般的朦胧,享受那种艺术家对生活所拥有的感受和体验 。此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感人至深!
[原文]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原评]
江含徵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
[述论]
窗内的人在窗户纸上写字,站在窗外的人所看到的,只是反字;况且与那窗内的人终于隔着一层,自然会引起不少的联想,从而增加了审美的情趣,也便会有无穷的美感了。
自然,这观字的人一定要心中悠闲,无所事事才能行;若是见了那追索债务的人,正在那窗外的纸上写字,自己哪里会有什么心思去欣赏什么艺术与审美了,真得就要抱头鼠窜了。
张潮此论,意在阐明古人“反观自照”的道理。人的眼睛是朝前看的,脑后是没有眼睛的。因此,人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也只是那些眼前利益,无法看到身后的事,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了。于是,古人便发明了水监、铜镜和玻璃镜,用来反观自照。
镜子本身再光洁平滑,却也自有它的局限性,也只能照见那些有形体的事物,是照不见人的内在思想和事物的过程的。于是,便有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正得失的说法。
也就是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是站在那事物之外,既能够从正面观,又可以从反面看。如此以来,对待事物才能得到一个全面而整体的把握和领悟。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是说,我们人类永远认识不了自己,就因为我们站在了自身的立场上。也像我们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庐山中一样。等到我们站在了庐山之外,从横看侧看,正看反看,角度全面了,看到的庐山也就会是真正的面目了。
《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宇宙运行的规律,就是反向的,与人的意志相违背的。
或者说,我们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或者方向,是与宇宙自然的规律大相违背的。这种违背的结果,就好象那挡车的螳臂一样,便是人类的自食恶果。
所以,人必须学会从反面看问题。人从一生下来,就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若能够从死亡的角度来反观人生,自然会有极妙的感受的或者觉悟的。
(资料来源:赵晓鹏、李安纲述论)
上一篇: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译文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