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谢婉莹问道:“为什么碑文上的内容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三年来、三十年以来、1840年以来,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这个是深度思考啊,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等下再说。 还有的同学提到:“这个作者为什么要写让人感到这——么沉闷的文章呢?”(笑声)你们年纪小,不喜欢这类文章啊! 还有,郭菁。郭菁哪里啊?举一下手。(环视)啊,郭菁提了很重要的两个问题,我放在最后讲,她问:“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基于纪念中国的这段受屈辱的历史?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我昨天我把这两个问题揣到荷包里,今天上班坐在车上我还在看。 还有好多同学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把它归纳了一下。(放投影) (一)教学意图 1.老师为何选择这篇课文来讲呢? (二)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2.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3.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 4.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三)文章顺序和线索 5.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乱与散) (四)浮雕内容 6`.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大型演示课课堂实录及点评,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谢婉莹问道:“为什么碑文上的内容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三年来、三十年以来、1840年以来,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这个是深度思考啊,深度思考。这个问题等下再说。
还有的同学提到:“这个作者为什么要写让人感到这——么沉闷的文章呢?”(笑声)你们年纪小,不喜欢这类文章啊!
还有,郭菁。郭菁哪里啊?举一下手。(环视)啊,郭菁提了很重要的两个问题,我放在最后讲,她问:“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基于纪念中国的这段受屈辱的历史?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我昨天我把这两个问题揣到荷包里,今天上班坐在车上我还在看。
还有好多同学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把它归纳了一下。(放投影)
(一)教学意图
1.老师为何选择这篇课文来讲呢?
(二)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2.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3.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
4.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三)文章顺序和线索
5.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乱与散)
(四)浮雕内容
6`.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7.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
8.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五)碑文的理解
9.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呢?
10.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来写的?
(六)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11.“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
12.文章为什么两次(应为3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
13.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用汉白玉材料是否代表什么特殊意义?
1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纪念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郭菁)
15.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
我解释一下屏幕上的归纳。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来讲。我刚才讲课之前已经说了一下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这个教材是个经典教材,这个课文啊,人教社的教材最近把它删掉了;我对人教社的做法就不是很懂。其他版本还有保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片课文我认为是很好的啊。(思考)我讲完这个课,我会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封信,建议他们……建议他们恢复这篇课文。
第二个呢,建碑的意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大概就是同学们提的第二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就是文章的顺序和线索。本来是记叙文才讲线索,但有的同学提到这个问题。顺序是管乱不乱的问题;线索是管散不散。好像一个珠子有线索它就不散嘛。顺序是管乱不乱的问题,线索是管散不散。这篇文章呢,当然提线索也是可以的,啊,也是可以的。
第四类,关于浮雕的内容,啊,这个,很多同学都提到了,为什么只写近代史的这些事件,而不写古代的事件?我多次听老师讲过这篇课文,但是这些问题我在听课的时候啊,老师们都没提出来,我们同学们提出来很有价值。为什么毛主席的那个碑文,最远只是1840年以来的?第7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具体英雄的名字?甚至我们还具体地说,董存瑞也没有,黄继光也没有——啊黄继光是抗美援朝的咯,是吧?那董存瑞是解放战争的,为何也没有呢?刘胡兰也没有!啊毛主席也没有,周总理也没有,一个领袖人物也没有!是什么原因?为什么选取八件事作为代表?
第五类,关于碑文的理解。为什么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合为一句话?等等。
第六类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我大致归纳了一下,同学们提的问题跟我在广州评课的思路大体一致,就是说我们今天啊,我想带领同学们啊,从这三个层次来细读这篇经典的说明文。一个从文章学的角度——刚才同学们提的1——8个问题,大概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啊,大致上,啊。第二个,9——10,大概是文学的角度。当然文章和文学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文章写得好,就是文学了,是不是啊? 11——15,包括8,大体可以看成文化的角度。
关于为什么要讲这篇课文,还有一个原因是:外边有人说我们是深圳语文味流派、文化语文流派,这个流派就是以我为主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今天也把这个课上成文化语文,看看里面——我们看看里面有没什么文化的内涵。刚才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属于文化问题。
下面我们开始通过研讨这些问题来细读文本。
(放投影:三、细读文本)
三、细读文本
师:下面,我们按照文章、文学、文化的思路细读这篇课文。
(放投影:(一)从文章角度细读)
同学们看屏幕。
(一)从文章角度细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上一篇:《诗经·子衿》教学实录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