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2. 体会语言特色。 3.学习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人物传记的写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积蓄(xù):积攒聚存。慷慨:大方,不吝啬。接济:物质上的援助。施舍: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分歧:(qí)(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懒惰:不爱劳动或工作。恫吓:(dòng)吓唬。 磕 头 :旧时的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近地或着地。驯服:顺从。把柄:(bǐng)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如饥如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对造:指打官司的另一方,造:诉讼的双方。晓谕:(yù)明白地开导、告知。耸听
八年级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 教案,标签: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2. 体会语言特色。
3.学习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传记的写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积蓄(xù):积攒聚存。
慷慨:大方,不吝啬。
接济:物质上的援助。
施舍: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
分歧:(qí)(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懒惰:不爱劳动或工作。
恫吓:(dòng)吓唬。
磕 头 :旧时的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近地或着地。
驯服:顺从。
把柄:(bǐng)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
如饥如渴:形容要求很迫切。
对造:指打官司的另一方,造:诉讼的双方。
晓谕:(yù)明白地开导、告知。
耸听:(sǒng)使听的人吃惊。
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吃完。比喻暂时的困难。
怒不可遏:怒气冲冲,难以抑制。遏:阻止。
钦佩:敬佩。
沮丧:(jǔ)灰心失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指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膳宿(shàn):吃和住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1.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他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写的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曾连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使中国人民为争取进步的斗争获得了世界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斯诺的记者生涯,是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1928年到1941年期间,斯诺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目睹了中国的内忧外患,他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同情,增强了正义感。1936年他越过国民党统治区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历时四个多月。他深入访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访问了红军指挥员和战士,访问了苏区的群众。这些访问加深了他对中国革命斗争的了解,使他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斯诺深情地写到:“在许多书页里,我仅仅把那些英勇的男女们告诉我的记录下来。同这些英勇的男女们生活在一起,并暂时同他们等同起来,这是我的殊荣。”“现在他们每天正在用英勇的牺牲精神,在写着许多别的书,对于这些男女战士,我愿意和他们握手道贺。原来在这些老资格‘赤匪’之中,有许多位,是我在中国十年以来所未遇见过的最优秀的男女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迫害进步人士,斯诺在美国处境十分困难,后来移居瑞士。然而他拿着美国护照,得不到访华的签证,他和中国的关系被人为地割断十余年。一直到1960年他才以美国作家的身份取得签证,访问新中国。此后1964年和1970年又两度来访。每次访问,他都搜集了大量材料,通过报道,生动地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讴歌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斯诺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数十年如一日,为促进中美两国伟大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对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麦卡锡主义对他全家的迫害,国际上对新中国的歪曲和诬蔑,都没有损害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没有使他丧失对中美人民终将冲破重重障碍,开拓友好合作道路的信心。新中国是斯诺心爱的话题。他为读者著书,给青年讲课,对公众演说,给朋友写信,同客人说话,都离不开中国。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最著名的作品《Red Star Over China》 (《西行漫记》)
中国人民沉痛悼念斯诺的逝世,毛泽东主席在给斯诺夫人的唁电yàn diàn中指出:“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2.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2~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一层(4~8),少年毛泽东十岁到十三岁时候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在家里,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
第二层(9~19),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时候的经历:他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在学堂里和家里如饥似渴地读书,但不喜欢读经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三层(20~21),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候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简介了少年毛泽东的家庭情况,都写了哪些内容?
(1)出生时间为1893年;
(2)出生地点为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3)父亲叫毛顺生,当过兵,后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靠勤俭有了自己的一点土地;
(4)母亲叫文其美;
(5)家中共有20余亩土地,每年可收60担谷;
▲、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是详写还是略写?
略写。开头简单介绍,然后转入对人物经历的详细介绍。这是写“传”的一般写法。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