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黄剑峰(梁垛镇小学):展示的手抄报很有可能有些就不是发言的同学做的,怎样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光荣感呢? 张海峰:黄校长提的是个大问题,胡老师的课我是持欣赏态度的。我们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能这样上就了不得了。学生课前要做大量的阅读,搜集大量的资料,当然今天这些学生当中只有一个学生去过世博会,其他学生都没有去过。我前天晚上看电视,一个日本老太太叫“世博老太太”,自从开馆以来她每天去,每天作记录,每天写感受,她有这个条件。今天这节课,黄校长提的是学生参与的问题,应该这么说,每个学生在课前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课前都进行了认真排演。我们搞课题的都强调生成,不要过分预设,我们今天听这节课好像感受预设太多。我想,这样的预设跟语文、数学课不一样,这种预设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这种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一个班一个学期中能有三节这样的课那就不得了了,也许今天看不到它的效果,十年、二十年后就能看出来,这节课给我好多启发,这样的课越多越好,信息量大,学生的能
《云雀的心愿》辩课实录,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黄剑峰(梁垛镇小学):展示的手抄报很有可能有些就不是发言的同学做的,怎样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光荣感呢?
张海峰:黄校长提的是个大问题,胡老师的课我是持欣赏态度的。我们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能这样上就了不得了。学生课前要做大量的阅读,搜集大量的资料,当然今天这些学生当中只有一个学生去过世博会,其他学生都没有去过。我前天晚上看电视,一个日本老太太叫“世博老太太”,自从开馆以来她每天去,每天作记录,每天写感受,她有这个条件。今天这节课,黄校长提的是学生参与的问题,应该这么说,每个学生在课前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课前都进行了认真排演。我们搞课题的都强调生成,不要过分预设,我们今天听这节课好像感受预设太多。我想,这样的预设跟语文、数学课不一样,这种预设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这种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一个班一个学期中能有三节这样的课那就不得了了,也许今天看不到它的效果,十年、二十年后就能看出来,这节课给我好多启发,这样的课越多越好,信息量大,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到前面发言尽管是背出来的,但是背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训练的过程,学生锻炼的机会多了,能力自然而然就强了。
丁汉荣(范公小学):刘主任这一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在备课、预设的过程中达成度非常高,效果非常好。有没有一些生成的问题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东西?在课上看到的生成的东西太少,预设过多,还有两段话的比较,学生可能就没有跟着你的思路走,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是怎样处理的?
刘健(安丰镇小学):这节课我一共试教了3次,今天教的虽然是本班的学生,但课堂上学生的兴奋抵不上前面两次,其实我当时的目的就是从这一根主线下来,5~13节我的备课只有一张纸,有一些学生在谈到洪水时,学生已经体会到了像脱缰的野马,咆哮,说得非常好,当然,今天我也有点儿紧张,第二块,第8自然段,自己预设了“从叹了一口气”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没有提,我也没有说,唯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一个学生回答的条理性非常好。
丁汉荣(范公小学):在课堂上,我们的预设是按课文的顺序,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在备课时肯定会预设到学生不按顺序,如果按顺序好像有点儿程式化。
第二,胡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课前准备时,读了一首诗《池上》,请问目的是什么?
吴锡龙(安丰镇小学):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美文诵读工程,1~6年级分上下册编写了美文诵读校本教程,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亲近母语》等为依据进行选编,每节课开始之前每个班都要诵读学校推荐的优秀诗文,不一定要这首诗跟课文内容有关,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积累。
丁汉荣(范公小学):如果每节课都朗诵一点诗,这首诗与教学内容有联系或联系更紧密一点就更好了。
张海峰:丁主任的两个话题我来回应一下,第一个话题是刘健老师的课生成太少,预设过多,课堂上没有多少意想不到的精彩,第二个是教学程序是单线下来的。实际上这节课可能过分关注第10小节的结构,词语扣得太少。比如“脱缰的野马”、“咆哮”,还有“泛滥成灾”,抓住了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这样教学就不可能觉得预设过多了。学生一开始提出的是第8小节,第5小节是教者提出来的,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另外,假如,学生一开始就说到森林是空调器,完全不影响教学,这个是开放的课件也是开放的。
第二个话题,每周一诗在全市好多学校都已铺开了,你提的建议最好读的诗要跟教学内容有关。这太难了,一首诗积累下来,需反复地在头脑里输入才能变成自己的,如果两个星期背一首诗,一个学期下来不过背了10首诗,这可以理解。
王如山(丁庄学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抓住了森林的重要性,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小云雀回到森林以后好像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只从一个方面作了理解,如果把两个方面比较一下,学生就能更全面的了解。
刘健(安丰镇小学):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与备课组的老师交流过了,我自己也意识到了,有些关键词从反而讲,如人们乱滥乱伐带来的“危害,冲垮、淹没、泛滥成灾”等,如果抓住了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再比如说:第13小节第1句“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设计的时候,我预设了“巨大”,后来时间来不及了,没有引导学生读,文章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的,作为教者来说引导得不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