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命的林子》教后思考 上完了这节课,我如释重负,并不是因为这节课我上得有多么成功。回想起开学初组长让我们填写教研课计划表的情景,当时我不知怎么的,脑海中迸出的竟是这一篇课文,也许是由于去年的那节失败的教研课。不否认,这篇课文教起来有一点难度,若不精心准备,学生很难理解得到位。最终,我毫不犹豫地落笔定案:就选它了!这也许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吧!俗语有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过去失败的阴影。于是我反思过去教学失败的原因,发现原有的教学设计太过草率,对于细节的处理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教学起来空洞,达不到一定的内涵,语文教学缺乏深度。此后,我重新研读教材,确定了学生理解的难点并寻求有效的突破方法,再加上其他语文老师充满智慧的建议,打磨出现有的这一套教学方案。这套教学设计简洁、有效,紧紧扣住一个中心问题“方丈是用什么方法将玄奘留下来的?”引导学生悟读、深思,从而明白一个道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画、思、议,通过不同形态、不同目标的朗读训练,将“读有层次,读有实效”这一语文
《生命的林子》教后思考,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生命的林子》教后思考
上完了这节课,我如释重负,并不是因为这节课我上得有多么成功。回想起开学初组长让我们填写教研
课计划表的情景,当时我不知怎么的,脑海中迸出的竟是这一篇课文,也许是由于去年的那节失败的教
研课。不否认,这篇课文教起来有一点难度,若不精心准备,学生很难理解得到位。最终,我毫不犹豫
地落笔定案:就选它了!这也许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吧!俗语有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我一
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过去失败的阴影。于是我反思过去教学失败的原因,发现原有的教学设计太过
草率,对于细节的处理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教学起来空洞,达不到一定的内涵,语文教学缺乏深度。
此后,我重新研读教材,确定了学生理解的难点并寻求有效的突破方法,再加上其他语文老师充满智慧
的建议,打磨出现有的这一套教学方案。这套教学设计简洁、有效,紧紧扣住一个中心问题“方丈是用
什么方法将玄奘留下来的?”引导学生悟读、深思,从而明白一个道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
社会这个群体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画、思、议,通过不同形
态、不同目标的朗读训练,将“读有层次,读有实效”这一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目标落实到位。另外
,在教学中安排了几处情境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语言,这一训练方式经实
践证明颇为有效,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潜移默化地传授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中我颇为得意之
处。
当然,每节课下来我们需要总结成功经验,但更多的应该是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教学中
加以改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问题还是存在的,首先表现在我对教案、对教材还不够熟悉,教学
中还不能抛开教案与教科书潇洒地在课堂上表演,时不时地低头看一眼教案,这样就变相地束缚了自己
的思维,并与形如流水的课堂节奏产生了不协调;第二,在课堂上没能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的
提问没慎重考虑。可能是紧张的缘故,我在课堂上的提问与教案中的预设提问出现了偏差,问得学生无
所适从。比如说方丈问玄奘是愿做烛火还是愿做太阳,在这里出示这段话后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学生“烛
火与太阳”分别指什么?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问得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回答,也许是六(1)班的学生已
学过的缘故,还好最后有一机灵的学生回答说指平凡的人和伟大的人,这才打破了课堂上那骇人的冷场
。这个问题在教案中我是打算用身边的人事作比,一步步引导学生明白“烛火”与“太阳”的寓意,结
果在课堂上我却演绎得与教案大相径庭,实为失败之举。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不禁感慨,要想上好一节课实属不易,除了要对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外,
更多的是要靠教师本人长期形成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在课堂上倾听的本领与提问的机智并非一日之功,
踏实、认真地对待每节课,勤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想教师一定会受益多多。
《生命的林子》教学随笔
教学这篇课文,我重点采用了下面的两种教学方法: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让同
学们读好老方丈说的一席话(那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含义深刻的地方)。我选用了三次个别学生读
,两次齐读。第一次齐读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三个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
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很让我欣慰的是,个别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好。所以在时机快到时,又进行
了一次齐读。这样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效果很好。2、词语教学。本课词语很多,词语教学是本课的教学
重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我让学生知道,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课文的内
容也需要凭借词语来表现的,所以当把词语教学与课堂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时,教学的“有效”就充分显
露出来了。通过分析、讲解,学生都懂得了本课中的“香火鼎盛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
喧嚷嚷 高僧济济”是对法门寺特点的概括,这直接与课文的事件相关,正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玄奘
才感到有压力要走,也正是这样的法门寺,经过方丈“生命的林子”点化,于是法门寺又对玄奘产生了
巨大的吸引力。在讲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走”的原因,用书中描写“生命的林子
”的词语说“留”的理由,这样的教学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度挖掘,也是一次让学生认识、运用词语的
过程。
上一篇:对《生命的林子》一课的教学理解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