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言语策略: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 听陈老师的课,处处被感动,特别是最后的演讲,几乎每个小孩的发言都能引起别人的泪花,究其原因,在于陈老师深挖教材,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使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反观有些课例,课文没有研读就让学生进行漫无边际地议论的有之;把教材抛到一边,一味充斥课外内容的有之;大量进行非语文活动的有之。须知,解读文本,用好教科书,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是我们的“保底”工作。我们要超越教材,先得立足教材,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那如何立足教材,做到“下要保底”呢?“披文以入情”,学生要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首先得在“披文”上下足功夫。陈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从“整体把握”到“品析感悟”再到“综合实践”,三个环节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线,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精神熏染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忘言”之说,说的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人们往往记住了这篇文章写的意思
《特殊的葬礼》走向实践(教学实录),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言语策略: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
听陈老师的课,处处被感动,特别是最后的演讲,几乎每个小孩的发言都能引起别人的泪花,究其原因,在于陈老师深挖教材,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使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反观有些课例,课文没有研读就让学生进行漫无边际地议论的有之;把教材抛到一边,一味充斥课外内容的有之;大量进行非语文活动的有之。须知,解读文本,用好教科书,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是我们的“保底”工作。我们要超越教材,先得立足教材,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那如何立足教材,做到“下要保底”呢?“披文以入情”,学生要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首先得在“披文”上下足功夫。陈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从“整体把握”到“品析感悟”再到“综合实践”,三个环节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线,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精神熏染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忘言”之说,说的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人们往往记住了这篇文章写的意思,却忘记了文章具体的语言文字。这是阅读的规律,但我们的语文课不能遵循这条规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言”。学生的语言如何习得,运用课文的语言来表达是条捷径。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八十分钟时间里,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至少读了十几遍课文。在读中还认真地品,品出情感。最后,陈老师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言语实践点,将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初读时,他抓住学生汇报时的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学生在课文中迅速寻找与之匹配的内容,实际已经在读第三遍课文。这个关联词就像是条红绳,串起了颗颗熠熠闪光的珍珠。待到大家把句子说完,文本的意思也就基本掌握了。精读时,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如果瀑布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等。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总之,这堂课是在感觉语言中触发语感,品读语言中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中习得语感。
二、注重体验,多方实践感悟语言。
一谈到言语实践,很多人会想到训练。语言训练和言语实践的区别在哪呢?训练是枯燥的、机械的、被动的,而实践是主动的、有挑战性的。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践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00年的年会上提到一个课例。该教师一到班上,便事先声明,今天的课,黑人小孩不能听,黑人小孩问为什么,老师说,就因为你们是黑人,黑人要想听的话,只能站在教室后面听。这下可把黑人小孩激怒了,与老师争吵起来,老师丝毫不让步,一再无理地坚持,闹到最后,黑人小孩把文具,鞋子等都仍到讲台来,连白人小孩也加入到为黑人小孩争取权利的斗争中。就这样乱轰轰地闹了一节。最后老师才叫学生拿出历史书,叫同学们回家自学“种族歧视”一节。这是一节会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学生在这种不公平和待遇中,学生有一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愤怒、激动,从中体验到了为什么无数黑人会用生命去换取与白人的平等。这就是积极的情感体验。用这种方法教“种族歧视”,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没有情感体验的脑力劳动是最容易疲劳的。积极情感体验不一定都是愉悦的,也可能是愤怒、悲伤等,但它一定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推进堂发展的。语文课中的积极情感体验主要来自于文章语言,因为语言里承载了所有的人文信息。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与文本语言的对话,学生领悟到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或思想,使得精神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产生表达的冲动。我们的语文课就在对话—陶冶—表达的良性互动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和谐地统一起来。陈老师课的成功也贵在于这两者的统一。
以精读部分为例,陈老师的言语实践始终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首先借用录像帮助理解了“咆哮而下、一泻千里”等词,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语言赞美瀑布,将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热爱推向极致。紧接着,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失望、悲伤、愤怒等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情感的激烈碰撞中进入高潮。言语实践和悟意入情水乳交融,实践中感悟,感悟又促进学生更好地实践。
三、彰显生命,巧设平台创造语言。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而我们有些老师处处束缚学生,甚至自作多情、作茧自缚。如一段很美的文字,学生也美美地读了,教师仍不罢休,追问一句:你是怎么体会到美的?全班都愣了,因为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学生苦苦思索,我是怎么体会到的?把本来很美的享受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我想,语文课上打造的平台应该是言语实践的平台。要打造好这个平台,首先要尊重、相信学生,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相信学生不是一味拔高要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是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其次要精心构建言语实践情境,任何言语都是有特定的氛围或情境下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它,就落入了枯燥的训练中了。以本课为例,陈老师巧用课文空白点,构建了一个总统演说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拿出演说稿并现场演说,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这堂课,学生能挑战成功,一是因为学生之前大量的言语实践,对文中的重点语言已能灵活运用;二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集合了众人之力;三是之前的课文学习,学生已有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于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平台产生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你看那饱含感情的泪花,那充满激情的话语,不正是一串串生命成长的足迹吗?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