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木兰诗备课人:杨红彬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教学难点: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三、设疑自探 1.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三疑三探”教案合集,标签: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木兰诗
备课人:杨红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设疑自探
1.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2.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五、质疑再探
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预设: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拓展运用
你还知道历史上或者传说中哪些女英雄及她们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七、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八、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习题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教学反思:
观刈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备课人:杨红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背默两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赏析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通过《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通过《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难点:讽喻诗的特点,辛词用典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民歌《木兰诗》,了解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阵子》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后世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二、自主学习
三、初读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四、设疑自探
1.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
的关心和同情?
3.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4“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
1、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劳动人民的艰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
2、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上一篇: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教案3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