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红楼研究》» 正文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红楼研究》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四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23

概要:6、李欧、周子瑜论《红楼梦》的词汇处理 读《红楼梦》,每每会碰见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作者所使用的一些词汇是普通的、常见的,在生活中随时都挂在人们的嘴边,然而在书中一经引用却有意想不到的表现力、感染力,似乎作者竟有点铁成金的魔法,一下就使它艺术化了。这种语言现象,便是词义的普通性与书中运用的艺术化的统一,有的修辞学著作称之为普通词语的艺术化。第十四回写风姐协办秦氏丧事因故发怒时的情状:“观凤姐眉立,知是恼了”。其中的“眉立”二字,便是一例。眉毛之“眉”与站立的“立”,分别单独地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出现,那是太寻常了。可是,这两个字一经在《红楼梦》此处连缀起来,便立即把凤姐的发威发怒的表情表现出来了。想想看,愤怒得连眉毛都站立起来,其尊容何等吓唬人啊!脂评曰:“二字如神。”后高鹗改“眉立”为“动怒”,便把凤姐既威且怒的神态给洗刷掉了。这在语言,可说是点金成铁。如何才能在文学作品中把词义的普通性和艺术化统一起来呢?《红楼梦》在这方面的经验是这样的:作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具匠心地以形传神,即调动词汇的固有的形象感来唤起读者生动具体的想象,并以之传达出人物的神态韵致或事件的状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红楼研究》,标签: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6、李欧、周子瑜论《红楼梦》的词汇处理

读《红楼梦》,每每会碰见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作者所使用的一些词汇是普通的、常见的,在生活中随时都挂在人们的嘴边,然而在书中一经引用却有意想不到的表现力、感染力,似乎作者竟有点铁成金的魔法,一下就使它艺术化了。这种语言现象,便是词义的普通性与书中运用的艺术化的统一,有的修辞学著作称之为普通词语的艺术化。第十四回写风姐协办秦氏丧事因故发怒时的情状:“观凤姐眉立,知是恼了”。其中的“眉立”二字,便是一例。眉毛之“眉”与站立的“立”,分别单独地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出现,那是太寻常了。可是,这两个字一经在《红楼梦》此处连缀起来,便立即把凤姐的发威发怒的表情表现出来了。想想看,愤怒得连眉毛都站立起来,其尊容何等吓唬人啊!脂评曰:“二字如神。”后高鹗改“眉立”为“动怒”,便把凤姐既威且怒的神态给洗刷掉了。这在语言,可说是点金成铁。

如何才能在文学作品中把词义的普通性和艺术化统一起来呢?《红楼梦》在这方面的经验是这样的:作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具匠心地以形传神,即调动词汇的固有的形象感来唤起读者生动具体的想象,并以之传达出人物的神态韵致或事件的状况趋势来。

其手法是多式多样的,兹举出重要者分述于下:

1.选取贴切的动词,传达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相貌神情

上面谈到的“观凤姐眉立”,就是一例。又如第六十五回写兴儿说见到林、薛时,“自己不敢出气,是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这里“倒”、“化”两个一般性动词,其表现力是何等强烈啊!再如第二十六回写道:

红玉道:“哪去?”坠儿道:“叫我带进芸二爷来。”说着,一径跑了。这里红玉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

这里“刚走至”三字是极为传神的,透露了红玉的秘密心事:她因贾芸捡去她的手绢,便早就属意于彼了,但恨无缘相见以诉衷曲,今从坠儿口中知道贾芸立即就要进园来,真是天赐良机,怎不设法一晤呢?因而她不能走开,一定得等候着。可是如果站着不动,又恐被人察知,于是便一边慢慢地走一边远远地等候。这“刚走至”三字,便非常简洁而含蓄地写出了脚步慢挪不前和两眼注视园门的神情来。脂评曰:“妙,不说红玉不走,亦不说走。‘刚走至’三字,可知红玉有私心矣。若说出必定不走、必定走,则文字死板,亦且棱角过露,非写儿女之笔也。”

2.将常见字眼融合而成新语,以揭示人物内心和外貌的审美特质

例如第二十四回写丫环蕙香“生得十分水秀”。“水秀”二字就是这样的新语,真令人叹赞难已。脂评云:“二字奇绝,多少娇态包括一尽。今古野史中,无有此文也。”又如第四十二回写黛玉因联想起日前在大观园里大吃大嚼并大做怪相以取悦贾母等情景,便戏称刘为“母蝗虫”,更为惜春尚未完的大观园画图题为“携蝗大嚼图”。这两种说法,拆开来都是常见字眼,合起来就无比新奇了。众姊妹听了后者,都笑得前仰后合,湘云甚至笑得从椅子跌落地上。宝钗更作了精到分析:“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脂砚斋也评曰:“愈出愈奇。”宋时,著名词家周邦彦就是以日常词汇为材料而铸成新语的高手,如“小唇秀靥”、“水眄兰情”、“砧杆韵高”、“小桥冲雨”,等等。曹雪芹莫不是受过他的启迪么!

3.使动词形容词化,用以描绘人物的行动风度

例如第八回写宝玉正在宝钗家中和他们谈话,“话犹未了,林黛玉摇摇的走了进来”。“摇摇的”,便是动词的形容词化,恰到好处地把林黛玉婀娜风流的身段写了出来。脂评曰:“二字画出身(段)”。动词形容词化以表现人物的行动风度,应与其人的身份、年龄、个性相一致,否则会歪曲其形象的。比如程本就在这里添了字,变为“摇摇摆摆的”,多用了一个形容词化了的叠字,这样一添,所刻画的便不是婀娜风流的黛玉,而是戏曲舞台上道道地地的花旦了。

4.使名词动词化,用以刻画人物的特殊动作

第十四回凤姐故意逗宝玉,说不给他房里人领书房纸对牌,“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要牌”。这个“猴”字,本为名词,这里却使之动词化,意即如猴子行动一样,用以表现宝玉那个动作,很形象,很传神,不可移换。如果更为“扑”吧,不仅不准确,也很不雅观。脂评曰:“诗中有炼字一法,不期于《石头记》中多得其妙。”其他如第四十八回香菱说的:“……那日下晚便湾住船……”的“湾”字,第六十二回写宝玉“梳洗已毕,冠带出来”的“冠带”,第二十一回写平儿说“他醋你使得,你醋他使不得”的二“醋”字等等都是。

5.准确挑选虚词或实义不显的词,用以表现特定情景中的人物情状和复杂的事态

第五回有一段写二玉赌气的文字,其中两个“又”字就用得传神,显示了事态的复杂性。其文为:

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语言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对此,脂评曰:“‘又’字妙极,补出近日无限垂泪之事矣,此乃淡淡写来,使后文来得不突然。”又说:“凡用二‘又’字,如双峰对峙,总补二玉正文。”又如第七回写周瑞家的问宝钗这两三天未来荣府是否宝玉冲撞了她时,“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脂评曰:“那种病‘那’字,与前二玉‘不知为何’的二‘又’字,皆得天成地设之体,且省却多少闲文,所谓惜墨如金也。”

6.以普通词语暗暗给某人某事下断语

意在言外,激人想象,颇有艺术感染力,这可说是小说中的一种春秋笔法,亦即史笔。例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后丧音传出后,“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却有些疑心”。脂评曰:“九字写尽天香阁事,是不写之写。”程本却改为:“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以“伤”换“疑”,一字之差,便抹去了对天香阁事(贾珍与其儿媳秦可卿通奸,被其妻尤氏发现,秦可卿自愧缢死于天香阁)的暗示作用,亦失去了史笔的作用。

7.贬词正用,褒词反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Tag:高四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四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红楼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