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俞平伯论大观园由三种因素构成 说到大观园,似乎贾宅的地点已经确定,大观园所在的问题也随着解决了。可惜并不这样的简单。这里有三种的因素:(一)回忆,(二)理想,(三)现实。以回忆而论,可在北京,亦可能在南京。曹兆罢官以后尽管住在北京,但作者忆想他家的盛时,在金陵曾有一个大大的花园,这可能性依然很在的,亦即所谓”秦淮残梦忆繁华”。袁子才所谓”大观园即余之随园也”,究竟是否谎话,亦不易确说。以理想而论,窜楼阁,亦即无所谓南北,当然不完全是空的,我不过说包含相当的理想成分罢了,如十八回贾元春诗云,”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显明表出想象的境界;否则园子纵好,何能备天上人间的诸景呢。而且京中的巨室豪门,附带的园林每每不大,事实上亦很明白的。以现实而论,曹家回京后,还过了一段相当繁荣的时期,则他们住宅有小小的庭园自属可能。这就是真的大观园,再说明白些,即大观园的模型。地点随着住宅当然在北京西城,何况,宝钗诗”芳园筑向帝城西”,为最明确的内证。4、周汝昌论《红楼梦》的”真”和”假” 《石头记》的作者与批者在他们那时候要想表达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还无有合适的新的词语,只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红楼研究》,标签: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3、俞平伯论大观园由三种因素构成
说到大观园,似乎贾宅的地点已经确定,大观园所在的问题也随着解决了。可惜并不这样的简单。这里有三种的因素:(一)回忆,(二)理想,(三)现实。以回忆而论,可在北京,亦可能在南京。曹兆罢官以后尽管住在北京,但作者忆想他家的盛时,在金陵曾有一个大大的花园,这可能性依然很在的,亦即所谓”秦淮残梦忆繁华”。袁子才所谓”大观园即余之随园也”,究竟是否谎话,亦不易确说。
以理想而论,窜楼阁,亦即无所谓南北,当然不完全是空的,我不过说包含相当的理想成分罢了,如十八回贾元春诗云,”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显明表出想象的境界;否则园子纵好,何能备天上人间的诸景呢。而且京中的巨室豪门,附带的园林每每不大,事实上亦很明白的。
以现实而论,曹家回京后,还过了一段相当繁荣的时期,则他们住宅有小小的庭园自属可能。这就是真的大观园,再说明白些,即大观园的模型。地点随着住宅当然在北京西城,何况,宝钗诗”芳园筑向帝城西”,为最明确的内证。
4、周汝昌论《红楼梦》的”真”和”假”
《石头记》的作者与批者在他们那时候要想表达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还无有合适的新的词语,只好从已有的各式哲学用语中去寻找、借用。实不得已,因此就创出”幻情”一词。在他们意中,”幻”和”情”是相等的,而”幻”非”空”、”无”义,本是随人随事而呈变化之意,这又是用以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理”的一个”武器”。所以,曹雪芹正是利用了”幻”字本身的俗义来写他自己的思想。我们不妨列表以明之:——
幻——梦——空——假——无——虚
幻
情——痴——色——真——有——实
曹雪芹如此巧妙地摆出前一串的”假语”,实际为了表现后一串的”真事”。所谓”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说的正是真事既不得不加掩盖,则只能从”梦幻”这些假名假像中去辨认真情实事(石头”灵情已通”,即具有了思想感情)。”自从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那时世俗文士受宗教之影响,大抵承袭其词语意义,以人间世界为梦幻空无,雪芹则顺水推舟,却掉转过来,即用梦幻以指真实情境,这一点是否弄清楚,对理解《红楼梦》关系至为巨大。
“满纸荒唐言”——即”幻”“梦”“假”语。
“一把辛酸泪”——即真实情境。
以假掩真,实即用假存真,在曹雪芹的创作构思上,就是运用着他自己这个”独特的辩证法”。
5、余英时论大观园的意义
大观园是曹雪芹在艺术创造方面的伟大成就。这个成就具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是为理想世界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故园内的布置和气氛处处都和人物性格以及故事的发展相配合。这一层我已在《两个世界》中作了初步的分析。第二则是对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作了一次最成功的综合,这一层现在已开始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这样创造出来的大观园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因此它可以和许多18世纪的第一流真实园林具有若干相似之处,然而它决不可能和当时任何一个园林等同起来。
6、夏志清论大观园与人物的关系
宝玉他们在大观园里过着优裕的隐居生活,在那短暂的时光中,他们企图延缓那步步压来的成年的重荷,诗社聚会便是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却是枉然,由此看来,其中的辛酸便也清晰可见。大观园是为宝玉的姐姐、贵妃无春的省亲而建造的。元春为了让弟兄妹们充分享受深居宫中孤寂凄清的她所享受不到的那种友情和温暖,特下谕令弟妹们进园居住,大观园从而成了他们的隐居之所。因此,从象征的意义上说,大观园可以看作是为这些惶恐不安的青少年设计的天堂,以消除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成年所感到的悲哀。妙龄女郎在这里保持着处女的贞洁纯朴,享受着田园诗般的恬淡宁静,相互间的交往充满了诗意和温馨,而事精神病上她们正被养育以便送进婚姻市场。其他传统文化中的表少年通常都是急切地大步跨进成年的行列,去接受婚姻和工作的挑战,而这些少女,虽然她们也向往爱情,为将来担忧,但同时却又想无限延长她们天真无邪的岁月,惧怕步入经验的王国。有周围那些不幸的女子为样板,经验对她们来说,首先意味着对她们童稚的欢乐和宁静生活的强奸,意味着带堕落和不幸的后果。
7、刘梦溪论贾府与朝廷
《红楼梦》里的贾府,由于跟皇室的特殊关系,朝廷中每一细小的动向都牵动着当权者的神经。第十六回写全家人丁正在庆贺贾政的生日,忽然门吏报说六宫太监夏老爷来了,”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待宣布让贾政入朝时,”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别看贾母这个老太君,每日里在众人围绕、孝敬、奉承之下安享荣华富贵,平常万事不操心,闭目休息也有丫鬟用美人拳轻轻捶腿,但一遇朝廷有什么事情,她立即警觉起来,有时不免要”按品大妆”,准备行动。江南甄府被抄,对贾母的震动最大,书中对此有一系列描写。所以,《红楼梦》这部书,在儿女喧笑的背后充溢着一种政治气氛,绝非”家务事、儿女情”几个字所能概括。曹雪芹虽然不是历史家,他在写作时却常常”用史笔”,使《红楼梦》比历史书更具历史感,如《红楼梦说梦》一书的作者所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红楼梦》与民族文化传统芹只纪一世家”,”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这大约就是《红楼梦》不独研究文学的人喜爱,治哲学、历史、法律、经济的人也格外重视的原因吧。
8、周书文论《红楼梦》的情景交融
曹雪芹十分讲究诗的“情景交融”意境的创造,在小说中很注意以周围景物的自然色彩,去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变幻,使之借景传情;或依据人物精神世界的情趣变幻,来调节周围景物的情调,作到景随人移,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醇美艺术意境。他常常将周围景物人格化、情趣化,使之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情绪变化融为一体,可谓情景交融;或用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波意澜,在周围景物中移情、寄托,使之奇趣横生,“物皆著我色彩”。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