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根据第三段内容,说说本文的写作背景(缘由)与文体。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他放下画卷,不禁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便写下这篇记念篇纪念文章。(提示:昔曹孟德《祭桥公文》的祭文也可看出是纪念性的文章。) 三、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从题目上看纪念的人身份是什。(画家) 2、交流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主要是写对诗人兼书画家的表兄的缅怀、悼念、悲痛和赞美之情。通过日常趣事表现了表兄弟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四、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赏析第一段: 1、题目中“画筼筜谷偃竹”提示了文兄画家的身份,那么文兄在绘画方面有怎样的贡献(绘画方面的见解)? 提示:根据“与可之教予如此”来理解。苏轼谈画竹理论,实际上是赞美了这一理论的总结者和实践者——文与可。 构思:成竹于胸中, 绘画:执笔熟视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捕捉灵感(少纵则逝矣) 心手相应,操之要熟 2、怎样才做到这些呢? 从“乃不学之过也”等句中得知:“学”。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学反思3,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二、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根据第三段内容,说说本文的写作背景(缘由)与文体。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他放下画卷,不禁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便写下这篇记念篇纪念文章。(提示:昔曹孟德《祭桥公文》的祭文也可看出是纪念性的文章。)
三、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从题目上看纪念的人身份是什。(画家)
2、交流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主要是写对诗人兼书画家的表兄的缅怀、悼念、悲痛和赞美之情。通过日常趣事表现了表兄弟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四、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赏析第一段:
1、题目中“画筼筜谷偃竹”提示了文兄画家的身份,那么文兄在绘画方面有怎样的贡献(绘画方面的见解)?
提示:根据“与可之教予如此”来理解。苏轼谈画竹理论,实际上是赞美了这一理论的总结者和实践者——文与可。
构思:成竹于胸中,
绘画:执笔熟视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捕捉灵感(少纵则逝矣)
心手相应,操之要熟
2、怎样才做到这些呢?
从“乃不学之过也”等句中得知:“学”。尊重生活,师法自然。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心手相应”。苏轼在这里讲的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必须把艺术表现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方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形象。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3、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哪种画法?为什么?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就是力求形似的机械的画法。
总结: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4、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肯定了文兄在画竹中寄托了道理和思想。二是肯定了文兄画技的精妙高超,表达了对表兄的敬佩与赞美之情。三是说弟弟不会画画,只是领会了文兄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
5、教师小结:这一段通过叙述文兄的画论,不仅写出了文兄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仰、赞扬之情和知己之感。其中以议论为主,夹有描写、述人之言,灵活多变,情理俱谐。
五、品评人物,体验情感
文中第二段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记述苏轼与表兄以论竹为话题来斗趣这事,主要是写表兄画技和画论的。三是追述文兄夫妇在洋州时因苏轼的“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的事。这三件事分别从文兄的为人,为画,为官来赞扬的。板书:
为人: 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
为画: 画技精湛,讲究神似(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
才情过人、无拘率直、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表兄弟以诗斗趣:)
为官: 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小结:文与可是北宋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技艺精湛,被称为“墨竹画大师”。为人高尚风雅,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五、延伸探究,提高能力
1、苏辙在《墨竹赋》里说:表兄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说说它们所蕴藏的精妙深邃的道理。
庖丁解牛:掌握规律,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轮扁斫轮:技艺只能从实践中体会(实践出真知),读书的齐恒公懂得了读书与学习实践相结合,不死读书的道理。文同画竹:胸有成竹。凡事都要“学”。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板书:
庖丁解牛: 掌握规律,游刃有余。
轮扁斫轮: 实践出真知,不死读书
文同画竹: 胸有成竹 积累经验
2、作者学习表兄画论的心得。
用“乃不学之过也”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作者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我们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这里也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3、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
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表兄的“亲厚无间”,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往日表兄的“骂”“笑”与作者的“废卷”、“失声”形成鲜明对比。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 ,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六、明确主旨,体会写法
1、本文是纪念性的散文,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和说理。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
上一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教学反思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