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信笔写出,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分三段,从评价绘画主张,到追忆两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所以脉络清楚,真正达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3、语言也很朴素自然,叙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发感情又都出自肺腑,无矫揉造作之态,而真实动人。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仅仅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动。整篇文章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成功地抒发了悼念之情。 七、布置作业:1、积累文言知识2、比较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不同点。 第三部分 课后检测及答案 (约1700字)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虢镇中学 张俊仙 邮编:721300 电话:13152243369 E-mail zjx4889@163.com 一、解释一词多义 熟 1、执笔熟视。( ) 2、而操之不熟者。( ) 3、稻有七八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教学反思3,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2、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信笔写出,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分三段,从评价绘画主张,到追忆两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所以脉络清楚,真正达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3、语言也很朴素自然,叙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发感情又都出自肺腑,无矫揉造作之态,而真实动人。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仅仅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动。整篇文章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成功地抒发了悼念之情。
七、布置作业:1、积累文言知识2、比较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不同点。
第三部分
课后检测及答案 (约1700字)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虢镇中学 张俊仙
邮编:721300 电话:13152243369
E-mail zjx4889@163.com
一、解释一词多义
熟
1、执笔熟视。( ) 2、而操之不熟者。( )
3、稻有七八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 )
语
1、今语士大夫 。( )
2、有“车过”“腹痛“之语。( )
3、贫者语于富者曰。( )
过
1、不学之过也 。( )
2、有车过腹痛之语 。( )
3、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
4、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
5、求,无乃尔是过与?( )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
而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
2、而节叶具焉 。( )
3、生而有之也 。( )
4、废卷而哭失声 。( )
二、翻译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4、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三、比较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不同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一词多义
熟
1、执笔熟视:仔细 2、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3、稻有七八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成熟
语
1、今语士大夫:告诉
2、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过
1、不学之过也:过错
2、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3、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走过,经过)
4、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超过,胜过)
5、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批评)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访、拜访)
而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2、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3、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4、废卷而哭失声: 表承接
二、翻译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竹的节、叶就像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不明白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4、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田地回家养老啊
三、比较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不同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准确评价马克思的功绩。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特别是第8段)。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是纪念性的散文,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和说理。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主要是写对诗人兼书画家的表兄的缅怀、悼念、悲痛和赞美之情。通过日常趣事表现了表兄弟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反思
上一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教学反思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