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全册教案» 正文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全册教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455

概要:“千岩万转路不定”六句继写山中所见。本是一片曙光,经过千岩万转之后,在迷人的山花之中徜徉,倚石小憩之时,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间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只听见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中,深林为之战栗,层峰为之惊动。不仅有生命的震撼不已,连无生命的烟、水、青云都阴郁沉沉,似有暴雨突至。 “列缺霹雳”十句,写山中得见仙子的情形。诗人正在惊骇之际,忽然电闪雷鸣,山峰崩塌,露出一个岩洞,石门訇然中开,却见洞天福地出现了:“云之君”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毕至,盛况空前。 “忽魂悸以魄动”四句,写刚刚在梦中得见神仙,却很快醒觉,梦中的情景不见了。 第三部分是梦醒后的感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结尾。 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 ! 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全册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千岩万转路不定”六句继写山中所见。本是一片曙光,经过千岩万转之后,在迷人的山花之中徜徉,倚石小憩之时,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间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只听见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中,深林为之战栗,层峰为之惊动。不仅有生命的震撼不已,连无生命的烟、水、青云都阴郁沉沉,似有暴雨突至。
“列缺霹雳”十句,写山中得见仙子的情形。诗人正在惊骇之际,忽然电闪雷鸣,山峰崩塌,露出一个岩洞,石门訇然中开,却见洞天福地出现了:“云之君”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毕至,盛况空前。

“忽魂悸以魄动”四句,写刚刚在梦中得见神仙,却很快醒觉,梦中的情景不见了。

第三部分是梦醒后的感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结尾。

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 ! 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

3 .鉴赏要点:这首诗写梦中游仙所见,内容丰富、曲折,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蔑视权贵的可贵精神和桀骜不驯、不为名利所诱的崇高人格气节。

此诗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作李白代表作之一。全诗“变幻恍惚,尽脱蹊径” ( 许学夷《诗源辨体》 ) 。诗人抛开现实时空的牵制,任由想象的驰骋,把天姥山这一浙东普通之山写成一个神仙聚集的洞天福地。

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二)哭晁卿衡

1 、写作背景简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曰本人。唐开元五年 (717) ,曰本国遣使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曰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 (753) ,晁衡返曰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 (770) 卒。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曰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3 .鉴赏要点

此诗表达了与曰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

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三)丁都护歌

1 .写作背景简介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 ( 即宋武帝刘裕 ) 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 ! ”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李白是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秦时称曲阿,唐天宝后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 ( 今江苏镇江 ) ,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当时,太湖产多孔石,建筑需求大,唐人已非常珍视。云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纤夫们夏曰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主旨)

“云阳上征去”六句写暑天拖船之苦。炎炎夏曰,纤夫们逆水拖船,艰难地行走在两岸都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对比之强烈令人震撼,拖船之苦况尤为触目惊心。热天最为难耐的便是口渴,而纤夫们只能就河中取水而饮,但河水混浊,一壶水中竞有半壶为泥土。通过这六句,读者似乎看到一群褴褛的纤夫,背牵着纤,喘着气,低着头,一步一步地行进在江边……

“一唱都护歌”二句写纤夫的心情。他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

“万人系磐石”二句,场面更为让人惊心动魄,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也难以达至江边。此句照应了“拖船一何苦”,极言行役之艰巨。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这样的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

3 .鉴赏要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最后一句深化了主题,诗人由眼前景想到将来,纤夫们的痛苦何时才能到头呢 ? 正是“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 《唐宋诗醇》卷三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全册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