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4、掌握<过陈琳墓>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2、学习借景抒情、双关和对比等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2、掌握诗歌中双关手法。学习<长沙过贾谊宅>一、作者介绍:二、本文背景: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三、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教师提示:悲。因为本诗所写的史悲、景悲、情悲、已悲。四、本诗用了哪个典故,如何借古抒怀?“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
粤教版选修《咏物诗四首》教案3,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4
、掌握<过陈琳墓>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2、学习借景抒情、双关和对比等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1、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2、掌握诗歌中双关手法。学习<长沙过贾谊宅>一、作者介绍:二、本文背景: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三、本文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教师提示:悲。因为本诗所写的史悲、景悲、情悲、已悲。四、本诗用了哪个典故,如何借古抒怀?“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分。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五、后六句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二字,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湘水”无情逝去,“寂寂江山”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不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六、“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以“有道”对“无情”,含意隽永。联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说说你对“有道”的理解。此句中“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王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却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所对“无情”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这样的,表面“有道”,“夜半虚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为天下苍生,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王,实为无道。而诗人被贬时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是自负,也是感伤,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七、“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从中你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读此尾联的出句,好象刘长卿就站在我们面前。他在宅前徘徊,面对苍凉是荒村日暮,悲感交集。“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八、课文思路总览。九、总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十、课后作业。学习<过陈琳墓>一、作者介绍: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二、背景。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事何进、袁绍,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