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 正文

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137

概要:过片,主要写送别。“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写饯别时的情景,借景抒情。既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又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万里江山知何处”,极言友人贬地之遥远,“回首对床夜语”,坦言我们之间,志气相投,情同手足。“雁不到,书成谁与”,上承“万里江山”来,友人的贬所千里迢迢,雁都飞不到,今后音信都无法相通,多么令人悲摧肝肠!最后作者用超脱达观的气度和襟怀来宽慰友人。“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望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难道我们能学那些青年男女,在临别时哭哭啼啼,卿卿我我吗?不能! “举大白,听《金缕》”,请让我们举起酒杯吧,干一杯,再干一杯,让我唱一支《贺新郎》为君壮行! 3.鉴赏要点 领会词中“忠愤气填膺”的强烈正义感、大无畏精神和深沉爱国思想。明畅的抒情脉络、严谨的逻辑结构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正如我们在“基本解读”中所分析的,作品的抒情脉络是很清晰、很布条理的。在抒情过程中,带有不少理性的议论,但是绝无乏味之感。之所以能这样,除了感情真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行文都非常形象。或含蓄,或用典,或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这就大

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过片,主要写送别。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写饯别时的情景,借景抒情。既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又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万里江山知何处”,极言友人贬地之遥远,“回首对床夜语”,坦言我们之间,志气相投,情同手足。“雁不到,书成谁与”,上承“万里江山”来,友人的贬所千里迢迢,雁都飞不到,今后音信都无法相通,多么令人悲摧肝肠!最后作者用超脱达观的气度和襟怀来宽慰友人。“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望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难道我们能学那些青年男女,在临别时哭哭啼啼,卿卿我我吗?不能! “举大白,听《金缕》”,请让我们举起酒杯吧,干一杯,再干一杯,让我唱一支《贺新郎》为君壮行!
    3.鉴赏要点
    领会词中“忠愤气填膺”的强烈正义感、大无畏精神和深沉爱国思想。
明畅的抒情脉络、严谨的逻辑结构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正如我们在“基本解读”中所分析的,作品的抒情脉络是很清晰、很布条理的。在抒情过程中,带有不少理性的议论,但是绝无乏味之感。之所以能这样,除了感情真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行文都非常形象。或含蓄,或用典,或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这就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4.相关资料
胡铨遭贬时,“平生亲党,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而张元斡独“作长短句送之”(蔡勘《芦川居士词序》),充分表现了他的人品和胆识。词中既寄寓着国土遭受敌人践踏的满腔悲愤,又表示了对胡铨的大力支持和对投降派的切齿痛恨;而“天意从来高难问”一句,更是借杜甫“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的诗句,将笔锋直指决策议和的高宗皇帝。全词沉郁顿挫,爱憎分明。后虽因此而被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削籍”(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但是他的刚风劲节,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身虽黜而义不可没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三、诉衷情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
他从小聪明好学,《宋史》说他“年十二,能诗文”。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宋孝宗时,赐同进士出身。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在。在政治斗争中,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题材非常广泛,大多数是关于收复中原的爱国内容和主题。“六十年间万首诗,十之六七言恢复。”其中涉及时事政治的作品,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2.基本解读
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主旨)
上片用“当年”二字带出昔日军旅生活的回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过去奔赴抗金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当时作者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武使主炎幕下襄理军务。他曾亲自到前线考察地形,曾和金兵打过遭遇战。“觅封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慨叹说:“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他果然在西域建立了大功,被封为定远侯。这里是说自己年轻时也有类似班超的壮志。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著的奋斗精神。匹马远征万里,一派卓荦不凡之气。他当时48岁,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时时人梦。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只有半年时间,从此后,关塞河防,只有在梦中时时出现,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战场。当年的貂裘戎装,如今早已尘封色暗。英雄无用武之地,何等惆怅!“梦断”二字一转,形成强烈的感情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下片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出更深沉的浩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尽平生的失意。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回首人生,两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泪空流”,一个空字,对“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审视现实。词人没有料想到,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恰如一个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痛苦呻吟。
3.鉴赏要点
体会词中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表现的崇高美。
对比手法。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树一番功名,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这些对比都很鲜明而强烈,有力地突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4.相关资料
①“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概括了诗人晚年生活和思想矛盾的悲愤情绪。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的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