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再举例进一步分析说明: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脚 具备孤平作案条件(五言一字七言三字不论不行)(仄仄)平平平仄仄 --- 仄脚 无所谓孤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脚 四字和韵脚不可改,孤平无条件 可以明显地看出,在这四种句式上,平脚的和仄脚的各占两个。仄脚的句子无所谓“孤平”。平脚的句子五言的如“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如“平平仄仄平平”也不会出现“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不可改动之外,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正好在必须分明的节点上,也是不能用仄声字的。至于七言的第一字,则灵活性较大,平仄可以随便;第二字也是处在节奏点上,当然不能改用仄声。这样一来,四种句式中有三种句式排除了出现“孤平”作案的可能性,关键就在第二种句式,它具备“孤平”作案条件。在五言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不能改动;如果改用了仄声,那么这个句子除了韵脚之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犯了“孤平”。 同理,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能改动;如果改用了仄声,也犯了“孤平”。据说王力老先生作过调查研究,在唐代诗人的律诗中,几乎没有犯“孤平”的诗
《格律诗词》教案,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再举例进一步分析说明: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脚 具备孤平作案条件(五言一字七言三字不论不行)
(仄仄)平平平仄仄 --- 仄脚 无所谓孤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脚 四字和韵脚不可改,孤平无条件
可以明显地看出,在这四种句式上,平脚的和仄脚的各占两个。仄脚的句子无所谓“孤平”。平脚的句子五言的如“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如“平平仄仄平平”也不会出现“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不可改动之外,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正好在必须分明的节点上,也是不能用仄声字的。至于七言的第一字,则灵活性较大,平仄可以随便;第二字也是处在节奏点上,当然不能改用仄声。这样一来,四种句式中有三种句式排除了出现“孤平”作案的可能性,关键就在第二种句式,它具备“孤平”作案条件。在五言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不能改动;如果改用了仄声,那么这个句子除了韵脚之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犯了“孤平”。
同理,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能改动;如果改用了仄声,也犯了“孤平”。据说王力老先生作过调查研究,在唐代诗人的律诗中,几乎没有犯“孤平”的诗句,可见古代诗人对“孤平”是十分重视的。
二是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看出来了吧?五言扩展成的),第一和第三字都可 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调”就诞生了。
“三平调”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作近体诗时必须避免,而且无法补救。这就是忌“三平调”。
今人提出专用名词出现三平调可以入诗,后学者应记住。因为有了“专用名词”这一概念之后,就可以与一般古风句式区别开来了。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可行的。
3、尽量避免“三仄脚”
世上的事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如,苦乐、天地、高山大海、平仄等等不一而足。同理,有“三平调”就有其对立面。
“三平调”的对立面叫“三仄脚”, 别名“三连仄” 、“三仄尾”。
什么叫“三仄脚”呢 特定句式之句尾连续使用三个仄声字谓之三仄脚。
哪些特定句式容易出现“三仄脚”呢?细细看来:
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五字由平用仄时就变成变例“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样就出现“三仄脚”了。例如: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例子很多很多。
从上面的例子看到,对于变例引出的“三仄脚”古代诗人认为是合律的(拗句)。对句一般是不救的。否则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就会出现“三平调”。律诗应该极力避免与古风的句式相混。
当然也有拗救的例子: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这是特少的例子,因为“春风寒”是“三平调”,与古风句式混淆。
二是当“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的第五和第六应平而用仄时,变例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又出现“三仄脚”。例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与“一是”相反,(“一是”的变例“仄仄平平仄仄仄”尽量别去救,防止“三平调”)二是这种情况的变例,“平平仄仄仄仄仄”出现“三仄脚”是可以救的。怎么救呢?两法可救也。
其一: 正格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字应平而仄造成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原仄现用平对三仄脚拗救)仄仄平平平仄平
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 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 平平仄仄仄仄仄 拗救成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 正格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字应平而仄造成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三平改仄五仄改平对三仄脚拗救)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法不但对三仄脚实施拗救,而且本句也进行了避孤平的拗救。这类拗救只能在律诗和绝句中允许,排律中不行,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则比普通律绝更严。)
举例:看陆游《夜泊水村》是怎样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 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 仄平仄仄仄仄仄 拗救成 仄仄仄平平仄平
二是变例“平平仄仄仄仄仄”三仄脚的拗救技巧看明白了吗?
关于拗救问题,下一节还要专门介绍,“三仄脚”的拗救先放在这里。到时候不怕赘述再搬过去。
律诗中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律诗格律发展还没有完备,所以古风式的律诗还能“合法”存在;
二是必用之字、得意之句而无可替换者或不愿替换者;
三是诗人有意为之;
四是后辈因仰慕前贤而模仿之;
五是
总之,“三平调”和“三仄脚”绝不是律诗格律之正途,“三平调”不消说,“三仄脚”即使救了,也不脱拗体之疵,学诗者当尽力避免。如果因为杜甫等大师用了就视为可用之规矩,则误人误己,殊不知杜甫的合律之作比出律之作要多得多,普遍规律才是规则,个别现象岂能以规则视之。格律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上一篇:《听陈蕾士的琴筝》公开课教学实录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