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是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曙光初照演兵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二是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牡《泊秦淮》)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班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注意一:这种本句自救只限于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三种句式,若“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一字该仄而平,三字该平而仄,就成了孤平句了“平仄仄平仄仄平”。(第五节 忌孤平“另一说,平脚的句子--五律“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除了韵脚的平声字之外,出现不相连的两个平声字也算“孤平”。在下对这种说法也不太理解,没法向大家介绍。先放着吧。”是不是在这里找到例证了?)注意二:一般说来,这两种拗救不如前一种重要,因为一则不会出现“孤平”,二则七言的第一字离韵脚较远,不管用平声还是用仄声都对本句声韵影响不大,所以这种拗救可以用也可以不用。2、出对句互救(出句拗对句救,反之亦可)一联之内出句和对
《格律诗词》教案,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一是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
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
曙光初照演兵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二是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
亭脊太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牡《泊秦淮》)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
班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
注意一:这种本句自救只限于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三种句式,若“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一字该仄而平,三字该平而仄,就成了孤平句了“平仄仄平仄仄平”。(第五节 忌孤平“另一说,平脚的句子--五律“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除了韵脚的平声字之外,出现不相连的两个平声字也算“孤平”。在下对这种说法也不太理解,没法向大家介绍。先放着吧。”是不是在这里找到例证了?)
注意二:一般说来,这两种拗救不如前一种重要,因为一则不会出现“孤平”,二则七言的第一字离韵脚较远,不管用平声还是用仄声都对本句声韵影响不大,所以这种拗救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2、出对句互救(出句拗对句救,反之亦可)
一联之内出句和对句好似亲兄弟,出句有难对句肯定要帮的。
对句互救指的是:一联之中,如果出句用了拗字,那么对句就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相应的字加以补救;反之,如果对句用了拗字,出句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救。
第五讲 格律诗的对仗(一)
一、什么是对仗
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二、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要求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1、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3、语法句势相对,即上下句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状语对状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等。句子结构和节奏形成两句相同,
如: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杜甫
三、格律诗对仗范围的常规和特例
1、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2、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例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上一篇:《听陈蕾士的琴筝》公开课教学实录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