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我们来看看他的另外一首诗:《一剪梅》。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看资料。“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遭遇了生活中怎样的“惊”?还有喜吗?3、老年时期的李清照((1)看《声声慢》,你又读出了什么?看资料。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宋高宗建炎3年(1129年),金兵南下,她又在浙江亲历变乱,生活颠沛流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她遭遇了生活中怎样的“惊”?(国难家仇),在遭遇中年丧夫,南渡的辗转游离,生活中还有喜吗?从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到饱受相思愁的少妇,再到经历国难家仇的李清照,生活给她的打击一次比一次大,她饱受磨难,担惊受怕。哪一处不需要来一点“惊喜”才能化解;哪一处不要来一点“惊喜”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但现实没有给她一点“误入”后的美景,没有给她“惊起”后的喜悦。(2)从《声声慢》中,我们读到的是无尽的悲愁,化作一行行心酸的泪。生再读第一句,寻觅什么?往事的回忆。4、探究
《如梦令》教学设计和反思(书香)(兰宇香),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本应该早些完成这次作业,但是一拖再拖,终于师傅下了最后通牒,于是在一个温暖撒满阳光的午后,端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敲下了关于上次学习的点点滴滴。我想,到现在我仍然能想起的,能写下的,必定是我印象最深刻,感悟最到位的。相信也是我能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反省和借鉴的。
首先,诗歌教学应该有其广度和深度。《如梦令》是一首词,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学,应该考虑怎样拓宽诗歌的视野,和挖掘诗歌的立意。让一节课45分钟,不是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词意理解上。香香姐在教学中,就很巧妙的从“误入”一词中,串起了李清照中晚期的诗词作品,领悟了她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或缠绵,或悲愁,或慷慨,或明快。由作品到诗人,由文本到读者,对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和作品风格进行了很好的解读。这样一节课的教学有了厚度,而且显得很立体,灵动。
其次,诗歌教学应该有其特有的温度。古今中外,多少诗歌佳作,可以说每个作品都深深烙上了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有温度的,不是冷冰冰的写在课本上。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也是,你看那时的日子是多么欢乐啊,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了荷花深处,惊动了飞鸟,全飞起来了,在这样诗意而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么不满心欢快呢?所以,藕花深处的景色是怡人的,让学生大胆去想象,那藕花深处的景色!争渡争渡,那样的场面是如何欢快热闹的?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心情,怎能不让诗人常记呢?正是这首词,让李清照的诗词多了一道明亮的色彩!
最后,诗歌教学离不开老师的细致细腻细微的文本解读。从字里行间去穿寻,去留意,去挖掘。就这首词而言,你看“兴尽”,“一滩”,“日暮”……都能让你找到可喜的挖掘点,去触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如梦令》,如梦亦如幻,一抹色彩明亮的印记,停留在你我的最深处。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