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79

概要: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3、一词多义道 中道崩殂(路) 咨诹善道(方法) 遗 以遗陛下(给予)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 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 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行 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行为) 行阵和睦(行列)益 有所广益(益处)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4、虚词①“于”的用法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②“以”的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咨臣以当世之事(拿)遂许先帝以驱驰(而)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标签: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   中道崩殂(路)   咨诹善道(方法)                        

遗   以遗陛下(给予)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   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   若无兴德之言(没有)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   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行为)     行阵和睦(行列)

益   有所广益(益处)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②“以”的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5、6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背诵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三、问题探究

1、表文中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势?

明确: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再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2、据此诸葛亮 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明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5、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四、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围绕“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思。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 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