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教案5» 正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教案5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512

概要:《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浦江三中 朱丽英教学目标:1、 掌握“弑”、“之”、“津”、“以”、“而”等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 识记下列熟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知其不可而为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事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2、 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播放有关孔子介绍的视频,印发孔子政治思想的简介资料。一、导入新课“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列子·汤问第五》(夸父逐日可以比喻人的一种信念,对梦想的执着,不怕艰难困苦,追求自己向往的太阳,这是褒;我觉得也可以比喻人的愚昧,对于问题看的不够清楚,而一味的追求根本不能实现的目标,这是贬义。)春秋末年,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夸父”式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孔圣人的孔子。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板书: 知其不可而为之二、解题1、 思考:何为“知其不可而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教案5,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浦江三中  朱丽英

教学目标:

1、  掌握“弑”、“之”、“津”、“以”、“而”等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2、  识记下列熟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知其不可而为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事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2、  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播放有关孔子介绍的视频,印发孔子政治思想的简介资料。

一、导入新课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列子·汤问第五》

(夸父逐日可以比喻人的一种信念,对梦想的执着,不怕艰难困苦,追求自己向往的太阳,这
是褒;我觉得也可以比喻人的愚昧,对于问题看的不够清楚,而一味的追求根本不能实现的目
标,这是贬义。)春秋末年,我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夸父”式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孔圣
人的孔子。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板书:   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解题

1、  思考:何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请同学说说对它的理解。

回答:明知道行不通却偏偏要去做。 

2、  其,代词,它具体指代什么?

提示:在孔子身上,特指孔子的政治理想;希望实现仁政,实现礼治。

那么老师就要问大家:1.哪些事是孔子实现不了,不可为的?2. 既然不可为,孔子为什么还要为?  3. 孔子在那样的时代里如何“为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研读文本。

三、解读文本

(一)、朗读选文前三段,掌握字词:

1、字音及释义

弑  舆 谏  殆  趋而辟之  耦     长沮   桀溺   耰而不辍   怃然

(二)、朗读文段,理解文段的意思:

第一段:

1、“弑”是什么意思?这反映了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板书  弑)

“弑”,子杀父,臣杀君。也就是以下犯上,君臣无序,说明社会秩序混乱。

2、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板书  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重在“为”。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表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两个“不敢不告”,写出了孔子心中无限的感叹和无奈。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板书   责任

第二段:

1、 理解接舆歌的内容

A.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凤啊,凤啊,为什么德行如此衰微?

问: 这是谁的德行?----孔子,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孔子既知世无道而不隐,为德衰。如果你的品德高的话,就应该隐。所以你的为是错误的,而应是不为。

B.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换句话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无法改正了,那么就请好好把握未来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言下之意,你过去的“为”是错的,现在你要改正过来,及“不为”还来得及,不要再执迷不悟了。

2、 接舆为什么要劝孔子归隐?

“今之从政者殆而!”殆(板书),岌岌可危,危险。这说明当时政治黑暗腐败(板书),从政的人很容易惹祸上身,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清明的年代。

孔子生在一个战乱的时代,那个时候烽火连天,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君会听从这种所谓的仁政思想的。即使有写国君觉得仁政思想有道理,他也会碍于与别的国家争抢国土而大动干戈。

第三段:

1、 朗读该段文字,掌握以下字词:

津:渡口。

执舆者:拉着马缰绳驾车。

谁以易之:易,改变,改革。谁以,即“谁与”,跟谁。

而与其从辟人之士:而,你。辟人,逃避坏人。辟,通“避”。

耰而不辍:辍,停止。

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宾语前置。

2、你能说说长沮、桀溺讲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吗?试着在长沮桀溺“曰”前填上合适的修饰语。  

3、 思考:长沮、桀溺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说孔子是“知津者”?

长沮桀溺是避世的隐士。“知津者”是讽刺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4、 长沮桀溺为什么要避世?哪一句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板书  滔滔)即,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正是因为天下滔滔,社会动乱。(板书 社会动乱)像长沮桀溺这样的怀才之士选择了避世,隐世的做法。他们认为,世道如此黑暗,明哲保身,洁身自好才是上策。

三、梳理内容:综上所述,哪些问题是孔子不可为的?

回答:君臣无序,无力讨伐弑君者;当今之世的从政者岌岌可危,仕途险阻;社会动乱难以实现政治清明。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仁政,礼治的政治理想。

结合我们对春秋历史的理解,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乱世,用孔子本身的话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有一段记录: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没有秩序可言,没有制度可依,诸侯尚且处于担惊受怕,要使自己免于祸患,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所以,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所希望的仁政,礼制是不可能实现;在尚武的时代,孔子的理想是注定落空的。

[1] [2]  下一页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教案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