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文本资料《韩凭夫妇》 写宋康王见韩凭妻何氏美丽,夺为己有,韩凭夫妇不甘屈服,不能同生,便同死,双双自杀。他们不可分离的意志同样也不因为死亡而改变。死后不能合葬,各自的坟家上便生出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而且,“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这故事控诉了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韩凭夫妇对爱情的忠贞。结尾是一个民间故事中常见的诗意的幻想,后世“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可能受其影响。这种幻想是美丽而又软弱的。比较起来,《李寄斩蛇》和《干将莫邪》,更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前者写闽中庸岭有巨蛇为祟,官府只能每年招募一名童女献祭,李寄自出应募,以她的机智和勇敢杀死大蛇。事毕,李寄对以前被蛇所食的九个女子的骸镂说:“汝曹怯弱,为蛇所害,甚可哀憨!”歌颂了英勇斗争以求生存的精神。后者写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三年乃成,被杀。其子赤比长大后,为父报仇。故事的后半部分写得壮烈无比:《搜神记》中的优秀作品,其情节之完整与丰富、形象之鲜明生动,较以前的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已开始改变“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形态。其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
鲁人版《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备课资料,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二、文本资料
《韩凭夫妇》 写宋康王见韩凭妻何氏美丽,夺为己有,韩凭夫妇不甘屈服,不能同生,便同死,双双自杀。他们不可分离的意志同样也不因为死亡而改变。死后不能合葬,各自的坟家上便生出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而且,“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这故事控诉了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韩凭夫妇对爱情的忠贞。结尾是一个民间故事中常见的诗意的幻想,后世“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可能受其影响。这种幻想是美丽而又软弱的。
比较起来,《李寄斩蛇》和《干将莫邪》,更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前者写闽中庸岭有巨蛇为祟,官府只能每年招募一名童女献祭,李寄自出应募,以她的机智和勇敢杀死大蛇。事毕,李寄对以前被蛇所食的九个女子的骸镂说:“汝曹怯弱,为蛇所害,甚可哀憨!”歌颂了英勇斗争以求生存的精神。后者写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三年乃成,被杀。其子赤比长大后,为父报仇。故事的后半部分写得壮烈无比:
《搜神记》中的优秀作品,其情节之完整与丰富、形象之鲜明生动,较以前的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已开始改变“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形态。其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
《韩凭夫妇》 译 文
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安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
变成的。
现在睢阳有韩凭城。韩妻何氏作的歌谣至今还在流传。
《坦腹东床》
郗太傅在京口①,遣门生与王丞相书②,求女婿。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④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⑤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⑥。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⑦,如不闻⑧ 。” 郗公云:“正此好⑨。”访之,乃是逸少⑩ ,因嫁女与焉⑾。
【说明】本则写王羲之被郗鉴选为女婿的故事。王家是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的世家大族,郗家是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的世家大族,两家门第相当。郗家派人到王家选女婿,王家的子弟们做出庄重谨饬的样子,只有王羲之露腹躺卧,若无其事,结果,郗家恰恰选中了他,因为王羲之的举动表现了疏放旷达、率真任性的风度,不为世俗毁誉所累,这正是当时贵族士大夫所视为高尚的品格。后来用“令坦”、“东床”、“东坦”来称呼人家的女婿,就是从这则故事来的。
【解释】 ①郗(xi,古音痴 chi )太傅——郗鉴,字道徽,官尚书令、司空、侍中、太尉。按,据史书记载,郗鉴没有做过太傅,“傅”字恐误。京口——古地名。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②门生——汉代师徒之间,亲受业的称弟子,转相传授的称门生。东汉末至魏晋,一些出身寒门庶族的人,依附于达官贵人之门,作为进身的阶梯,也称门生。这种门生要被差遣服劳役,逢年过节,还要致送礼物。王丞相——指王导,是王羲之的堂伯父。③ 信一使者,指上文的“门生”。 ④白——禀告 ⑤可嘉——美好善良。 ⑥咸一都,全部。矜持 ― 庄重,拘谨,含有做作、不自然的意思。 ⑦ 坦腹 ― 露腹。 ⑧ 如不闻 ― 好象没听说(选女婿这件事)。 ⑨ 正此好:恰恰是这个好。 ⑩ 逸少 ― 王羲之,字逸少。⑾郗鉴的女儿名培,字子房,嫁王羲之为妻。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是一位地位高而知识广博的学者。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共约一千二百则,是旧时非常流行、受到文人普遍重视的笔记小说。
在小说观念上,纪昀以保守的态度维护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反对像蒲松龄那样多用虚构想象和摹绘手法。所以,从现代小说的标准来看,《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意味远不如《聊斋志异》。从笔记小说的传统来看,却仍不失为佳作。
内容广博、无所不涉,是《阅微草堂笔记》的显著特点,这使它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思想倾向上,此书“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具有“正统”的立场。但纪昀毕竟是一位博达的学者,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在“理”与“欲”的矛盾中,他反对完全不近人情的偏执态度,对“道学家”的苛刻、虚伪每每加以讥刺。他写鬼神之事,大都反映出世态人情;托狐鬼以抒己见,也往往机智有趣。如《如是我闻》卷三有一则故事写一因私情怀孕的女子向某医者求购堕胎药不得,后生子被扼杀,自身也被逼自溢。此女为鬼,向冥官告医者杀人,说他本可“破一无知之血块,而全一待尽之命”,结果“欲全一命,反戕两命”,而冥官也指责医者不该“固执一理”。又《滦阳消夏录》卷四有一则故事写两个“以道学自任”的塾师聚徒讲学,高谈性理,“严词正色”,忽有纸片吹落台阶下,生徒拾起一看,原来是两位塾师谋夺寡妇田产而“往来密商”的信札。这种议论以及对伪道学的揭露出自一位高官兼正统学者,颇为难得,也反映了乾隆时代知识界的思想状况。另外有些故事以同情态度写小儿女的痴情,也有动人之处。《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字好,也是它受人喜爱的一大原因。其叙事尚质黜华,不加雕饰,从容有致,鲁迅赞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中国小说史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