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 。四、合作探究,寻找规律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重要提示:(1)回忆或阅读相关的作品;(2)思考这些文人抒发了哪些感慨,找出相关的句子;(3)分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作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 《永州八记》,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张九龄 《感遇》。欧阳修《醉翁亭记》 ,王安石《船泊瓜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 。方式:直抒胸臆。 (议论)借景抒情。(描写)寓情于景。(描写)托物言志。(描写)寓情于人。(叙述、描写) 寓情于事。(叙述) 寓情于理。(议论)五、作业: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分析古代被贬文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上面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新的观点。用诗文做材料。对诗文材料进行分析证明您的观点。2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教案合集,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 。
四、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重要提示:(1)回忆或阅读相关的作品;(2)思考这些文人抒发了哪些感慨,找出相关的句子;(3)分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作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 《永州八记》,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张九龄 《感遇》。欧阳修《醉翁亭记》 ,王安石《船泊瓜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 。
方式:直抒胸臆。 (议论) 借景抒情。(描写)寓情于景。(描写)托物言志。(描写)寓情于人。(叙述、描写) 寓情于事。(叙述) 寓情于理。(议论)
五、作业: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分析古代被贬文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要求:
2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19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苏辙散文汪洋澹泊,与父、兄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一).熟读课文,纠正读音。(二).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请阅读课文,翻译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旨:
1.分析第一段:
翻译: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湘水、沅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段意: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思考回答问题: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①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②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2.分析第二段:
翻译: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段意: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思考回答问题: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2)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那么,请你找出,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登亭所见,令人快哉;长江:浩淼壮阔,昼夜不同; 岗峦山林:风光明丽清新
②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足使世俗之人称快 。
3.第三段,从《风赋》谈起,谈到一般人的忧乐观,提出新的(自己)忧乐观。
翻译: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 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段意
上一篇: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诗歌鉴赏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