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正文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395

概要::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思考回答问题:1)、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1)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2)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中心句)4.分析第四段:翻译:现在,张君不把贬谪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迎送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段意: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思考回答: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明确: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教案合集,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思考回答问题
1)、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2)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中心句)

4.分析第四段:

翻译:现在,张君不把贬谪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迎送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段意: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思考回答: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明确: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台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者写做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励之意,全文主旨在说明人心坦然自得,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5.主旨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四.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五.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六.作业:想一想,本课作者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对你有何启发?请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你在学习上或同伴、父母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你的自处之道。


道山亭记

曾巩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2.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kān)、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著有《元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2. 写作背景:
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风景,描写福州城貌,涉及风土民俗,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1段。

1.翻译第一段并概括段意:

1)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2)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

2.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明确: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教案合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