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分析第2段。1.翻译并概括段意:1)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着山的,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2)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2.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明确: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三)、分析第3、4段。翻译并概括段意:1.第三段:①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一单元教案合集,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二)、分析第2段。
1.翻译并概括段意:
1)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着山的,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2)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2.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三)、分析第3、4段。翻译并概括段意:
1.第三段:①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观望中,可尽收眼底。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因为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危险,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②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
2.第四段:①程公在这里因为治理州郡而闻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创办学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这座亭子。城公任期届满,改任广州知府,后任谏议大夫,之后升中书舍人,又入京任史馆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字公辟,名师孟。②总述程师孟的政绩和改任情况(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的官职、名字。整段全是写人)。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
四、思考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明确: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五、探讨写作特点。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
后记:本文的构思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其写法,教师要善于指点学生抓住要领,深入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妙。
六、作业: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2.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3.岂虚也哉 4.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5. 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1. 累:累积、连接;2. 踬:跌倒;3. 虚:虚假、不真实;4. 属:聚集,集中;5. 成为 动词
4 、百丈山记
朱熹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 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
朱熹绍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发展了 “ 二程 ” ( 程濒〈bīn〉、程颐 ) 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 “ 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 ” ,定文庙春秋祭祀。
2、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
3.请四个学生翻译课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上一篇: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诗歌鉴赏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