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10:我认为单刀直入不好,一开始就点明了,后面就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了。 生11:我觉得可以模仿《伊索寓言》的写作方法,先记叙一个与生命有关的事例,然后从事例中引出哲理。 生12:我觉得应该记叙两个事例来表现主题。一个是正面的珍惜生命事业有成的的事例,一个则是反面的虚度年华无所作为的事例,这样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文章主题。 生13:我不同意。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人类,动物也有生命。蚯蚓肢体断截仍能生存,蚍蜉撼大树等等,它们和人类一样对生命也有深刻的认识,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 生14:他说的对。从动物的生命现象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觉得可以加上动物的事例。 生15: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植物,是不能生长的。小树苗不怕风吹雨打,顽强不屈,终于长成参天大树。照这样理解,是不是还要加上植物事例呢? 生16:我看这样最好,文章应该列举三方面的事例:人类、动物、植物,凡是有生命现象的事物都包括了。 我惊奇了,学生的猜想越来越有门道了。于是,我紧紧追问:这三种事例所揭示的生命现象是相同的还是应该各有侧重点呢? 生17:可以相同,起到强调作用。 生18:应该各有侧重,生命现象是
《生命 生命》教学后记,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生11:我觉得可以模仿《伊索寓言》的写作方法,先记叙一个与生命有关的事例,然后从事例中引出哲理。
生12:我觉得应该记叙两个事例来表现主题。一个是正面的珍惜生命事业有成的的事例,一个则是反面的虚度年华无所作为的事例,这样通过对比更能突出文章主题。
生13:我不同意。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人类,动物也有生命。蚯蚓肢体断截仍能生存,蚍蜉撼大树等等,它们和人类一样对生命也有深刻的认识,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
生14:他说的对。从动物的生命现象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觉得可以加上动物的事例。
生15: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植物,是不能生长的。小树苗不怕风吹雨打,顽强不屈,终于长成参天大树。照这样理解,是不是还要加上植物事例呢?
生16:我看这样最好,文章应该列举三方面的事例:人类、动物、植物,凡是有生命现象的事物都包括了。
我惊奇了,学生的猜想越来越有门道了。于是,我紧紧追问:这三种事例所揭示的生命现象是相同的还是应该各有侧重点呢?
生17:可以相同,起到强调作用。
生18:应该各有侧重,生命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相同的话,举一个例子不就行了吗?
我折服了,被学生那幼小心灵里对生命如此深刻的感悟折服了。于是我又穷追了一个问题:三个事例顺序怎么安排?并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生19:我觉得应该这样,人类-植物-动物。因为人类是最主要的。
生20:我觉得应该这样安排,植物-动物-人类。
生21: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安排,动物-植物-人类。因为作者是对人类发出呼唤的。
猜读至此,我完全陶醉了,陶醉于师生平等对话产生的愉悦之中。我一向不大放心学生的阅读能力,总是紧紧的抱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走,生怕有什么不到之处。而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只在关键时刻搭搭手,没想到他们却走的如此平稳。虽然学生只能说出事例安排的顺序,不能准确回答这样安排的理由,但我知道,此时猜想的“结果”已经激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对课文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此时正是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的最佳时机。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原文,自觉进入真实的阅读情景之中,感受文本意蕴,比较猜读结果,反思自我。不大一会儿,有的同学高兴了,激动的不得了,目光和我会意交流,我知道那是他的猜想得到验证。还有的同学走组串巷,和同学争的面红耳赤,并提出很多理由支撑自己的假说,我知道那是他的“预测”与文本吻合程度不大。我不能简单的否定学生的理解,这同样是他们的“创造”,是“合理的偏见”。在猜读比较中,他们领悟到了生命中更为本质的东西,那比我的直白告知不知要珍贵多少倍。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