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小小子规鸟,承载引发了多少的世情悲哀和愤慨啊! 【葡萄】 本诗用语浅显,与韩诗一贯用典高深有别,然而其中寓含的道理却意味深长,令人浮想联翩。 一二句写葡萄休眠还睡的状态。半枯半荣,新生命开始孕育,除了自身的生机和努力,更需要人为的架枝扶掖。奋斗无方向,倒垂旁逸未可料,在此,别人的指点扶持对葡萄的生长和孕育显得何其重要。 三四句由新茎叶联想到秋初果实累累。欲想桌上成熟的葡萄个圆汁满,果大枝盈,欣享收获的快乐和满足,平时就要不遗余力搭竹竿,架藤条,引龙须,勿需推辞,不嫌麻烦。 【赏牡丹】 花鸟木石,穷形尽相,精雕细刻,绘其形,喧其声,描其态,写其味,是此类诗最常见的写法。本诗却脱了窠臼,别有用笔使意。一如写意画,摒其形声色态,专攻精气神灵,构思高出一筹, 一二句不直书牡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资料,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小小子规鸟,承载引发了多少的世情悲哀和愤慨啊!
【葡萄】
本诗用语浅显,与韩诗一贯用典高深有别,然而其中寓含的道理却意味深长,令人浮想联翩。
一二句写葡萄休眠还睡的状态。半枯半荣,新生命开始孕育,除了自身的生机和努力,更需要人为的架枝扶掖。奋斗无方向,倒垂旁逸未可料,在此,别人的指点扶持对葡萄的生长和孕育显得何其重要。
三四句由新茎叶联想到秋初果实累累。欲想桌上成熟的葡萄个圆汁满,果大枝盈,欣享收获的快乐和满足,平时就要不遗余力搭竹竿,架藤条,引龙须,勿需推辞,不嫌麻烦。
【赏牡丹】
花鸟木石,穷形尽相,精雕细刻,绘其形,喧其声,描其态,写其味,是此类诗最常见的写法。本诗却脱了窠臼,别有用笔使意。一如写意画,摒其形声色态,专攻精气神灵,构思高出一筹,
一二句不直书牡丹,宕开一笔,写庭前芍药和池上芙蕖,此二花或以清丽,妖媚不可宜物悦人,或以洁净,可远观不可亵玩著称。然而作者却评之“妖”而“无格”,“净”而“少情”,褒少贬多,非人世真国色,殊天香.如果少褒多贬,令人不禁心疑,“妖”而有“格”者非谁莫属?“净”而多“情”者又冠落谁家?真天色,殊国色的奇异灵秀之葩到底是什么?
三四句回答读者的设疑和呼唤:此物非他,乃众香国里之牡丹。在正衬“芍药之妖”“芙蕖之净”后继之以反衬“芍药无格”“芙蕖少情”,评点他花,却意属牡丹。牡丹有庭前芍药之妩媚,有池上芙蕖之洁净,却少了它们的“无格”“少情”,言外之意,牡丹既有“妖”“净”之优,又具有“有格”“多情”之专,是为别花所不具有的,实在是令人惊奇。如此蓄势造情作者仍嫌不够。以“唯有牡丹真国色”来直接评论,赞叹之情不禁油然勃发,气势充沛。只一个“唯”字,除此无他,点染出牡丹“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真国色”的姿容以最美的女子作比,岂但“倾城”更是“倾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花难再得。花容再三睹,一睹醉身,二睹醉心;花期不能误,一误错美,二误伤神。手舞足蹈,吟咏歌赋,牛马若狂,万人空巷。此处没有写牡丹美在何处,没有就细节点染铺排,而以直接评语,以间接烘托其美不可方物,倾城倾国;其格不可比拟,众香国里最壮观。武则天令百花齐放,独洛阳牡丹犹含蓓蕾,遂遭贬谪的传说犹在耳,写意传神。
【小松】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显蛔。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