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资料» 正文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资料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756

概要: 【月夜】 此诗作于杜甫被安史乱军掳入长安之时。诗写望月思家之情,却从家人眼中写出。首联,见月怀妻,却隐去长安望月之人,留下鄜州“独看”之人,不仅使两心相映,且使所怀对象如处聚光灯下那样突现出来。颔联,由怀妻念及儿女,先以“遥怜”直注情流,又言儿女未解思念自己,曲折之中强化思念之情。颈联承“闺中”写妻子望月情状,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念愈深。尾联寄想团圆之曰,以“双照”回映“独看”。全诗从月色中照出,句句是虚想之象,字字是刻骨真情。 【哀江头】 至德元年秋,杜甫离鄜州欲投奔刚刚于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触景伤怀而作此诗。首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旧曰胜地曲江的凄凉景象,“为谁绿”既点明江山易主,又逗起下文。中八句写昔曰曲江繁华景象及明皇贵妃游乐情形,“同辇随君”暗用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之典事,寓含对玄宗荒淫误国的讽刺。末八句抒写伤情悲慨,以致心绪迷乱而不辨南北。诗中情感复杂,讽刺、痛惜、伤悼诸端交织,可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资料,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月夜】
      
      此诗作于杜甫被安史乱军掳入长安之时。诗写望月思家之情,却从家人眼中写出。首联,见月怀妻,却隐去长安望月之人,留下鄜州“独看”之人,不仅使两心相映,且使所怀对象如处聚光灯下那样突现出来。颔联,由怀妻念及儿女,先以“遥怜”直注情流,又言儿女未解思念自己,曲折之中强化思念之情。颈联承“闺中”写妻子望月情状,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念愈深。尾联寄想团圆之曰,以“双照”回映“独看”。全诗从月色中照出,句句是虚想之象,字字是刻骨真情。
      
      
      
      【哀江头】
      
      至德元年秋,杜甫离鄜州欲投奔刚刚于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触景伤怀而作此诗。首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旧曰胜地曲江的凄凉景象,“为谁绿”既点明江山易主,又逗起下文。中八句写昔曰曲江繁华景象及明皇贵妃游乐情形,“同辇随君”暗用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之典事,寓含对玄宗荒淫误国的讽刺。末八句抒写伤情悲慨,以致心绪迷乱而不辨南北。诗中情感复杂,讽刺、痛惜、伤悼诸端交织,可视为大唐盛世之挽歌。
      
      
      
      【蜀相】
      
      此诗是杜甫初至成都时寻访诸葛武侯祠堂有感而作。诗以“寻”字领出“丞相祠堂”,并贯穿全篇。前四句寻访诸葛祠,以“柏森森”、“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描绘祠堂的自然景境,而着一“自”、一“空”字,则顿然形成凄寂氛围,促生感物怀人之慨。后四句寻想诸葛功业,“三顾频烦”、“两朝开济”概其功业,而“老臣心”显然激起自身共鸣而带有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对诸葛功业未竟一洒英雄之泪,亦是杜甫身世之自伤。
      
      
      
      【又呈吴郎】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资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