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资料,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简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17爱国词四首
【鹧鸪天(客路那知岁序移)】
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这首词是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佳节,抚今追昔,表现沉痛爱国之情。
起首二句,以顿入之笔,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速。词人原籍解州闻喜(今属山西),徽宗崇宁五年进士,擢为开封士曹。靖康事变之后,高宗仓惶渡江,驻跸建康,词人填此词时,当系随驾至此,“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在金兵南侵之际,自己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春天。出语自然通俗,然于平淡中蕴深情,且为下句作好铺垫。“忽惊春到小桃枝”,以小桃点出上元。词句流畅秀丽,于轻灵中寄重慨,是上句的自然归宿。其中“那知”、“忽惊”两个短语,紧相呼应,有兔起鹘落之势,把词人此时特定的心情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天涯海角悲凉地”一语,补足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离北宋首都开封,实际上并不远,然而对一个战乱中流离在外的人来说,却有如天涯海角,和词人同时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后,也写过这样的词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悲凉地”,连连加重语气,以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这就具体表现了“忽惊”以后的情绪。当此之际,作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兵;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欢度元宵的盛况,于是“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冲口而出。这句是词中一大转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