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校本教材——诗歌部分(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正文

校本教材——诗歌部分(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10-21 00:03:4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140

概要:明日巴陵③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外弟:表弟。②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③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简析】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晚春 :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解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柳絮。【榆荚】榆钱。【背景】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此诗之寓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过三闾庙

校本教材——诗歌部分(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明日巴陵③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  ①外弟:表弟。  ②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  ③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简析】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

晚春    :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解释:【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柳絮。【榆荚】榆钱。

【背景】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此诗之寓意,: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沅江湘江之水永远流淌不尽,屈子的怨愤是多么的深。夕阳西下的时候秋风刮起,萧萧飒飒啊那枫树林。

注释:①戴叔伦(732—789),字幼公,唐代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官至客营经略使。三闾大夫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官衔。三闾大夫庙即屈子祠,在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边玉笥山上。

赏析:屈原忠君爱国,却屡屡蒙谗见放,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湘江的支流汨罗江。首句戴氏以江流借喻哀怨,以永不停息的江流比喻屈原忧愤怨恨之深广,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三、四句诗人的目光从沅湘移向了庙内及其附近的枫树林,写出了落日斜照下的枫林在袅袅秋风里萧萧低吟的情景,它们也仿佛在为屈原传怨。。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

    前两句,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 后两句写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失事,因此,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 “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写出海行中美妙之景,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

古意  王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译文:夫君戍守在边关而我独自在吴地,西北风吹到身上的时候我不禁担忧起我的夫君来了。给夫君写了一封信寄去我的千行相思泪,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夫君身边不知道我寄给你的衣服到了没有?

赏析:表达了妻子对驻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战局混乱的担忧和乱世中挣扎的家庭和骨肉分离。

西 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赏析: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头两句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后两句巧妙推理: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翻译: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赏析〕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此诗写烧窑工人,十分新颖。 “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一先斑。

《出事》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校本教材——诗歌部分(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