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 正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11

概要:第五单元 花之君子编写: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境界。2.学习本单元借物写志、借物抒情的写法。3.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和理解古人通过某一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古今词义的辨析9 爱 莲 说[教学要点]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要求]1.诵读并抄写课文。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示例一: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一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示例二: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人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五单元  花之君子

编写: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

[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境界。

2.学习本单元借物写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3.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和理解古人通过某一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古今词义的辨析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

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示例一:

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一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

示例二:

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人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释、说明。《说文》:“说,释也。”《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由此,引申出评议、评论的意思。《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就是议论、评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夹着评论。

由评论、议论引申出来,说,就有了学说、观点、言论的意思。苏轼《石钟山记》:“然是说,余尤疑之。”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在现代汉语中,有著书立说、异端邪说等,都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学说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来,就成了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蕃(多) 濯(洗) 妖(娇艳、妖艳)不蔓(用作动词,牵蔓)不枝(用作动词,分枝) 植(树立)亵玩(玩弄)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背诵本段课文。

7.文段赏析:

问题一: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说,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问题二:接着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两个分句的写作意图何在?

明确:写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其目的在于为下文作类比,以强调“予独爱莲”。

问题三:“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这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是一种象征。“淤泥”者,此泥必污,惟其污,才肥沃,才能开花,它本来就适合莲花生长。所以于莲花而言,本无所谓污不污。但是,周敦颐从人的角度,而且不是一般人的角度,而是从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淤泥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污浊的环境。在污浊肮脏的环境里生长,而精神却不受污染,道德不会退化。

问题四:“濯清涟而不妖”与上句是什么关系?突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对句。经过清水洗濯而不妖艳、不轻佻,保持它的朴实的本色。

问题五:“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明确:“通”和“直”,也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象征,是对人品的象征。“通”是通达,“直”是正直。关键就是这个“直”字,后面的“亭亭净植”,也讲的是“直”,不过为了回避重复用词,用了一个“植”,以“亭亭”来强调一下。

问题六:“香远益清”对下文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香远益清”,则不再从外形而是从嗅觉来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这一句,下面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才有根据。闻香和目击,也是一对矛盾。一般地说,闻香自然比目击更有感觉,因为香气宜近,而观则可以远之。近不如远,闻不如视,而在文字上又把近闻以“亵玩”出之,带上贬义色彩。这就是隐藏在普通文字中的哲理内涵。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9.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10.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谓(说,认为)君子(高尚的人)鲜(少)宜(应该、应当)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式)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深爱,跟我一样的有什么人呢?“之”,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11.请学生笔译本段。

12.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13.背诵本段课文。

14.文段赏析:

问题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