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 正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11

概要: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内容?明确: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到了极致。问题四: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但是,李渔却在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 “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这已经够杀风景的了,又碰上池子漏水,只能求老天帮忙。结尾的句子是:殆所谓不善营生,而草菅其命哉。“不善营生”,尚是对自己的批评;而“草菅其命”,则对自己的调侃了。这一点与周敦颐《爱莲说》有什么不同呢?明确:周敦颐赞美荷花,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把它提升到陶渊明菊花的清高档次上。而李渔赞美荷花,却把自己说得很惨,很差劲,“草菅人命”,简直是花的刽子手。这一笔,作为散文,真是大手笔,神来之笔。而这正体现了李渔自己所追求的“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的目标。 (四)诵读全文。[作业]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二、三第二课时一、检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到了极致。

问题四: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但是,李渔却在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 “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这已经够杀风景的了,又碰上池子漏水,只能求老天帮忙。结尾的句子是:

殆所谓不善营生,而草菅其命哉。

“不善营生”,尚是对自己的批评;而“草菅其命”,则对自己的调侃了。这一点与周敦颐《爱莲说》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周敦颐赞美荷花,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把它提升到陶渊明菊花的清高档次上。而李渔赞美荷花,却把自己说得很惨,很差劲,“草菅人命”,简直是花的刽子手。这一笔,作为散文,真是大手笔,神来之笔。而这正体现了李渔自己所追求的“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的目标。

(四)诵读全文。

[作业]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一)“阅读练习·探究”二

1.  指名学生回答。

2.  其他同学评价。

3.  老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答案]立意新: 古代写荷的诗文很多,一般都从其美丽/高洁着眼,或直接赞美 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本文写荷,既写其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其出水一直写到荷叶衰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写,这是一般文人不屑于写的。语言新:用语清楚,新鲜,句式整齐,采用多种修辞格--或顶真或拟人或对偶,读来清新入口。

(二)“阅读练习·探究”三

步骤如前。

[参考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述,第二部分(2-6) 分述,写芙蕖的各种用途,抒写芙蕖的可人之处.第三部分再写对芙蕖的酷爱,抒发自己的感慨。 

二、请学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⑴课文写芙蕖,突出其什么特点?

(答案:可人。)

⑵芙蕖“可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可目,可鼻,可口,备用。)

⑶芙蕖的“可目”表现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出水之日 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生蓬结实 亭亭独立 与翠叶并擎

⑷芙蕖“可鼻”,“可口”,“备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可鼻:荷叶清香 荷花异馥

可口:莲实莲耦 并列盘餐 互芬齿颊

备用:霜中败叶 摘而藏之 裹物之用

作者通过以上的说明,最后指出:

无一时一刻不适人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以此说明其可人.

三、比较探究

我们前面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学生讨论回答:

(1)《爱莲说》是如何写莲的?

答案: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其生长地,写其形特点,并赋予其象征意义,以此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质。

(2)《芙蕖》又是怎样写莲的?

答案:这篇课文则通过荷的用途,重点写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特点,提倡人们种荷。

    (3)通过比较,你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从上面分析可见,写作目的不同,即使题材相同,描写重点也是不同的。

四、学生按要求背诵最后二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一)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一,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二)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儿用法,掌握词的活用现象。

1.日高日上。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3.则莲实与藕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4.此皆言可目者也。

5.可鼻

6.又时病其漏。

(三)阅读下面各句,说出它们各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

1.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4.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5.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6.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参考答案]

(一)见“阅读练习·探究”答案。(二)1.日,一天天地,名作状;上,往上长,名作动。2.长,长处,形作名。3.芬,使...芬芳。4.目,观赏,名作动。5.鼻,鼻闻,名作动。6.病,以……为苦,意动。(三)1.顶真2.对偶/拟人3.拟人4.对偶5.对偶6.反问

六、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后),字笠翁,号随菴,又号觉世稗官。原籍兰溪(今属浙江),出生于江苏如皋。清入关后薙发家居,曾客居杭州十年,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经营“芥子园”书铺,以刊书闻于时。晚年又移居杭州西湖畔,自号湖上笠翁、新亭樵客。他一生未仕,对戏曲有特殊的爱好,是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所著戏曲论著《闲情偶寄》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有戏曲集《李笠翁十种曲》、小说《十二楼》等。诗文“自成一家言”(《李笠翁一家言释义》),清新活泼,收入《李笠翁一家言》中。

(二)“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可人,课本已注。不一而足的后起义是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现一次,这里即不止一件的意思。足,充足,足够。

第2小题,课本已注。

第3小题,经年,经是经过、经历的意思,经年即隔年、来年之意。

第4小题,此句的“也者”为语气词连用,作为提头,引起下文。此句是判断句;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者是语气词,跟在判断句的主语词后面表示提头,句尾的“也”也是语气词,用在煞句句尾与者呼应,帮助判断。此句中的主语词为芙蕖,原句的基本结构是:芙蕖者,……也。现在句首加了“是”,此“是”为指示代词“这”,与芙蕖一起作主语。这样,句中就加上了语气词“也”,表示顿宕,即加强停顿、延长,使句子读起来更舒缓。另外,句尾“也”前的“者”是指示代词,表示“……的事物”。此句中的“备”是充当、充任的意思,译成充当即可。而第3句的“备”虽有充当之意,但更多是准备、预备的意思,可译为备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