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 正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11

概要:问题二:题目叫做《采莲曲》,满篇写的都是莲花之美,但是,之所以要写莲花之美,目的是为了写采莲女郎之美。女郎的美是很丰富的,可以说是无法写尽的,那么诗人从何写起呢?明确:诗人选择了两个方面:罗裙之绿和脸颊之红。罗裙和荷叶一样是绿色的,脸颊和荷花一样是红润的。问题三:只用红绿两种颜色来形容女郎的美,这不是太冒险了吗?大红大绿,是很俗气的呀。但是,《批点唐音》说:“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浙江教育出版社,438页)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 这是因为,第一,只写两种颜色,是因为荷花荷叶只有这两种颜色。用荷花、荷叶的两种颜色来概括女郎之美,以荷叶、荷花之美来覆盖、同化女郎之美,省去具体的描绘。第二,在于语言。首句在“荷叶罗裙一色”后面来了一个“裁”字,这就有了人文的意味。这个“裁”字,并不是随意的,有着“裁剪”的潜在意味。荷叶是自然生长的,罗裙才是有意设计的。这就用罗裙同化了荷叶的美。“芙蓉向脸两边”后面来一个“开”字。本来,只有荷花才能开放,而在这里,就暗暗地用芙蓉开放同化了女郎的容貌。两个动词具有很强的相互同化性,把本来鲜艳的色彩冲淡了。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问题二:题目叫做《采莲曲》,满篇写的都是莲花之美,但是,之所以要写莲花之美,目的是为了写采莲女郎之美。女郎的美是很丰富的,可以说是无法写尽的,那么诗人从何写起呢?

明确:诗人选择了两个方面:罗裙之绿和脸颊之红。罗裙和荷叶一样是绿色的,脸颊和荷花一样是红润的。

问题三:只用红绿两种颜色来形容女郎的美,这不是太冒险了吗?大红大绿,是很俗气的呀。但是,《批点唐音》说:“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浙江教育出版社,438页)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

这是因为,第一,只写两种颜色,是因为荷花荷叶只有这两种颜色。用荷花、荷叶的两种颜色来概括女郎之美,以荷叶、荷花之美来覆盖、同化女郎之美,省去具体的描绘。第二,在于语言。首句在“荷叶罗裙一色”后面来了一个“裁”字,这就有了人文的意味。这个“裁”字,并不是随意的,有着“裁剪”的潜在意味。荷叶是自然生长的,罗裙才是有意设计的。这就用罗裙同化了荷叶的美。“芙蓉向脸两边”后面来一个“开”字。本来,只有荷花才能开放,而在这里,就暗暗地用芙蓉开放同化了女郎的容貌。两个动词具有很强的相互同化性,把本来鲜艳的色彩冲淡了。

问题四:接下来“乱入池中看不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请说说看。

明确:说的还是同样一个意思,女郎像荷花一样美,二者几乎分不开来。这一句之所以有味道,还因为,对于上面一句来说,这是一个延续,一种强调。因为二者一致,所以很容易混同。但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一句就浪费了,因为没有在上一句的基础上提供新的信息。绝句的第三句,在情感上,在节奏上,是需要转折一下的。元朝人杨载,把这个意思说得很彻底,说是“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在绝句第三句的处理上,修养是很高的。这里,他默默地安排了一个“乱”字,提示不是一个女郎,而是一群女郎。不是静态的,而是活跃得很,活跃到给人以“乱”的感觉。本来应该是十分显眼的,怎么会看不见?这个“乱”字,和“看不见”是一对矛盾,也是一个转折,一个层递的进展。既然是乱,就应该看得很分明。但是,还是看不见,这就说明,女郎和荷花之美是如何的交融了。看不见了,美得和荷花一样了,文章已经做到极点上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问题五:“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个诗句的好处何在?请说出你的理解。

明确:《唐诗归》说:“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夸示,则失之远矣。”(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浙江教育出版社,438页)但这只是一种感觉,还谈不上理性的阐释,是需要发展一下的。从视觉来说,看不见,是因为二者美得分辨不清。第四句,妙处在看得见的美,又为另一种美所转换,那就是歌声,听觉的、看不见的美。这种听觉之美比之视觉之美,更富于想像性,更具有延续性。荷花是不会唱歌的,但从美好的声音中,却能想像美好的人。在结束句中,构成一种不结束之感。

二、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学生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感知本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指名(2—3名)学生说出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学对以上同学的意见进行评价。

4.教师对以上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参考意见]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5.诗歌鉴赏

问题一:你觉得这首诗和王昌龄《采莲曲》所抒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

明确:这首绝句和王昌龄《采莲曲》一样,核心意象也集中在莲花荷叶上面,但是与王昌龄的那首有两点不同。第一,王昌龄的《采莲曲》是借荷花莲叶衬托美人,而这里却单纯是写景色之美好。第二,王昌龄的《采莲曲》,在感觉、情绪上有多重曲折,而这一首,则单纯得多。

问题二:就整首来说,就是一个画面。只是在引出这个画面之前,先用一个强调句式,来引起读者的关注。那么,这个诗句中哪一个词是表示强调的呢?它的效果如何?请说出你的理解。

明确:陆志明先生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这样说:“按一般语序,这十四字当为‘西湖六月中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诗人将‘毕竟’提前,一是为了协调平仄;但是主要是为了强调‘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特定地点,(西湖)与时间(六月)。同时由于修饰词(毕竟)远离被修饰的词(不同),又便于形成一气贯穿的语势,恰恰符合触目兴叹即兴吟成的口语化。”(宋诗鉴赏词典,200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1088-1089页)

这个说法是很精彩的,因为这两句所面临的任务是,在提供美好画面之前,先作一番情感的提示,作情绪的动员。既然这样,这两句就不宜作视觉形象的描绘,否则,四句都是视觉形象的画面,是很难讨好的,因此这开头两句被诗人安排为直接抒发情绪的句式。又因为是直接抒情,所抒发的又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强烈的感情。感情的力度,决定了句式的强调。“毕竟”是一个强调语词,还要在语序上再强化一下,于是“毕竟”就被调到前面一句的开头了。

问题三:对于“风光不与四时同”,先生提出,“风光不与四时同”中,“六月属夏,‘六月中’的‘风光’只能与春秋冬有异,岂能与四时不同?”因此他以为:“这正如‘四季如春’的成语一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不可拘泥于字面。四时在这里,只是泛指其它季节。”这个说法,你同意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