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5小题,塞责,不是后起的做事不认真负责、搪塞应付的意思,而是指弥补责份上所做之事的不足。因作者一生酷爱莲花,把为莲花提供生息之地看着自己的职份,故有此说。又因塞为弥补之意,含勉强对付的成份,文中的“斗大一池”也显然不如“半亩方塘”,故塞责在此可译为“聊补”或“聊以弥补”。此句的病,担忧的意思;以,以之的省略,用的意思;哉,表示感叹。其余加点者课本已注。第二题(《芙蕖》自有独创性,与《爱莲说》在文体、内容、所爱重点、创造特色上均有很大不同。)《芙蕖》做到了未袭前人之说,虽与《爱莲说》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更多是不同。1、文体不同。《爱》为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芙》为写实性的说明文,虽有文学描写的色彩和主观情感的介入,但主要是介绍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2、内容不同。一是《爱》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芙》重在写芙蕖本身。二是就写莲而言,《爱》主要是描写了它的外观,又侧重写出它的神韵;《芙》则叶、茎、花、果、观赏、实用、外观、神韵,并且从初生到凋谢,几乎是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了述说。三是《爱》概略写莲,《芙》具体入微描述。如写香气,前者只“香远益清”一句,而后者则细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花之君子”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第5小题,塞责,不是后起的做事不认真负责、搪塞应付的意思,而是指弥补责份上所做之事的不足。因作者一生酷爱莲花,把为莲花提供生息之地看着自己的职份,故有此说。又因塞为弥补之意,含勉强对付的成份,文中的“斗大一池”也显然不如“半亩方塘”,故塞责在此可译为“聊补”或“聊以弥补”。此句的病,担忧的意思;以,以之的省略,用的意思;哉,表示感叹。其余加点者课本已注。
第二题
(《芙蕖》自有独创性,与《爱莲说》在文体、内容、所爱重点、创造特色上均有很大不同。)
《芙蕖》做到了未袭前人之说,虽与《爱莲说》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更多是不同。1、文体不同。《爱》为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芙》为写实性的说明文,虽有文学描写的色彩和主观情感的介入,但主要是介绍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2、内容不同。一是《爱》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芙》重在写芙蕖本身。二是就写莲而言,《爱》主要是描写了它的外观,又侧重写出它的神韵;《芙》则叶、茎、花、果、观赏、实用、外观、神韵,并且从初生到凋谢,几乎是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了述说。三是《爱》概略写莲,《芙》具体入微描述。如写香气,前者只“香远益清”一句,而后者则细分荷叶、荷花的不同香气,并且从嗅觉联想到触觉,具体可感得多。再如写其亭亭玉立,也是后者比前者具体可感。3、爱的重点不同。都是爱莲如命,《爱》更多是爱自己自己所向往的莲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三题
(层次线索是:“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
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内部又条理清晰,再以“可人”等妙语提纲挈领,因而使文章层次井然。第一段是总说,介绍了芙蕖的生物特性、自己对它的情感特点、自己文章的特点和芙蕖的总特点:可人。以上四个特点使人觉得此文“可读”。接着分别述说了芙蕖的各方面特点:可目――叶、茎、花、果等等四季不败的审美价值;可鼻――香气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可口――莲实、莲藕的食用价值;“可用”――荷叶的废物利用。其中后三小段主要是讲实用价值,恰与前面一大段的审美价值形成对应。再接着又是总说,赞其全身是宝,可名为“可赞”。最后一段,为余论,一方面呼应开头,重述自己爱莲如命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着重由此申述偏偏命运不济,感叹自己无力养护心爱之物。因此这余论可称为“可叹”。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
第四题(略)
比较·探究
诗词三首 荔枝图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诗词三首”中的《采莲曲》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和教师的点拨。
[教学过程]
一、学习《采莲曲》
1.学生朗读《采莲曲》,感知本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指名(2—3名)学生说出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学对以上同学的意见进行评价。
4.教师对以上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参考意见]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争先恐后地进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3)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5.在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请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加深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体会。
6.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7.诗歌鉴赏
问题一:这一首诗也是以荷花为表现对象的,它和前面的两篇散文所表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明确:它既不是表彰自我的,也不是调侃自我的。此类古典诗歌,是抒情的,但又不是作者的自我抒发,而是在歌颂美好的景物和人物。当然,这种景物和人物,是作者眼中看出来的,是作者感觉中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