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比喻要贴切。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但二者之间又必须具有某种极其相似之处。如果把相同或基本类似的两种事物相比,或者用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也就失去了作用。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窠;浓浓的眉毛下边摆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溜地乱转。”这段话把小男孩乱蓬蓬的头发比作喜鹊窠,把他大眼睛中乌黑的眼珠比作算盘珠,多么贴切呀,真是如见其人。又如:“老师像妈妈。”“星期天,我的小伙伴们像一群蚂蚁似的来到我家,祝贺我的生日。”前者,把老师比作妈妈,是把两种相同的事物作比,不是比喻;后者,是把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不妥,属于滥用比喻。3.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认为:如果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这足以说明比喻新颖的重要性。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了要表现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妻子,不愿再套用类似“像爱护眼珠一样”的语句,冥思苦索了三天,终于写出了下面的诗句:“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一条腿
语法修辞材料,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2.比喻要贴切。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但二者之间又必须具有某种极其相似之处。如果把相同或基本类似的两种事物相比,或者用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也就失去了作用。
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窠;浓浓的眉毛下边摆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溜地乱转。”这段话把小男孩乱蓬蓬的头发比作喜鹊窠,把他大眼睛中乌黑的眼珠比作算盘珠,多么贴切呀,真是如见其人。
又如:“老师像妈妈。”“星期天,我的小伙伴们像一群蚂蚁似的来到我家,祝贺我的生日。”前者,把老师比作妈妈,是把两种相同的事物作比,不是比喻;后者,是把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不妥,属于滥用比喻。
3.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认为:如果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这足以说明比喻新颖的重要性。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了要表现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妻子,不愿再套用类似“像爱护眼珠一样”的语句,冥思苦索了三天,终于写出了下面的诗句:“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一条腿。”作者为了这一新颖、独特的比喻,真可谓用尽心力。
4.要体现正确的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褒贬,体现正确的感情色彩。
如:“歹徒趁着人们忙乱之机,顺着高粱地,像兔子似的跑了。”这句话用“兔子”比喻“歹徒”,既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歹徒逃跑的狼狈相,又表达了作者憎恶的感情。
又如:“妈妈的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像两个大灯泡。”“同学们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好像一排排粗壮的大葱栽在菜园里。”这些既属滥用比喻,也属于褒贬不当,弄巧成拙,不利于原意的表达。
只要平日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物,抓住他(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联想,并在作文中大胆尝试,加之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一定会写出好的比喻句,为自己的文章增辉添彩。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动物拟人化。
如: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跟一带,就有无限乐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说“油蛉”能够“低唱”、“蟋蟀”能够“弹琴”,都是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事物,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这些句子,把动物比拟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有趣。
2.把植物拟人化。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说“桃树、杏树、梨树”互不相让。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把“小山”人格化,更加突出了山的美。
除以上三种拟人运用形式之外,有些文章(如童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知识小品等),也可以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当然,在这些文章中,拟人已不再是一种锤炼语言的方法,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构思、写作的方法了。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
1.运用拟人的手法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就是说:作者对事物必须要有真实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运用拟人手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比拟自然、逼真、感人;否则就不要用,生拉硬扯,无情“挤”情,反而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或心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如: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很像人在歌唱。因此可以把麻雀人格化,写成“麻雀为他歌唱”。
3.使用拟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之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使用拟人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例如: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例子让“禾苗”“花儿”“云儿”“小树”能够“弯腰”“点头”“让路”“招手”,是由这几种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如果说“禾苗让路”“云儿招手”就不合适了。
对偶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互相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
对偶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两种:
1.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这就是正对。比如:
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初云,长虹饮涧。”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两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非常形象,是正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