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释】①本:本来。高难饱:蝉以高洁自处,自然难以得饱。费声:枉费鸣声。②疏欲断:鸣声稀疏,无力继续下去。碧无情:碧树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③薄宦梗犹泛:诗人以之喻己漂泊不定的生涯。故园芜已平:这句语出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④烦:劳。最相警:最能使自己警觉,或给我敲响警钟。【鉴赏问答】①这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诗人自己不得同情、不得提携,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困顿不平之感。,表露出自己保持清高廉洁,不改初衷和意欲退隐之意。【解题指要】诗如其人,而其人所咏之物往往似己。因此大体了解作者身世,特别是名家的身世和其为人,这对回答好鉴赏问题至关重要。②这首咏蝉诗之所以最为入妙,关键在于写蝉能达到形神俱似,并采用什么方法来写?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答】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先说蝉因清高,难免受饥,其怨恨之声,实属徒劳,这是正面描写;再说它尽管叫得声嘶力竭,疏落断续,但是所栖之树毫不动
[推荐]唐诗鉴赏问答集锦,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①本:本来。高难饱:蝉以高洁自处,自然难以得饱。费声:枉费鸣声。②疏欲断:鸣声稀疏,无力继续下去。碧无情:碧树对蝉的鸣叫无动于衷。③薄宦梗犹泛:诗人以之喻己漂泊不定的生涯。故园芜已平:这句语出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④烦:劳。最相警:最能使自己警觉,或给我敲响警钟。
【鉴赏问答】
①这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诗人自己不得同情、不得提携,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困顿不平之感。,表露出自己保持清高廉洁,不改初衷和意欲退隐之意。
【解题指要】诗如其人,而其人所咏之物往往似己。因此大体了解作者身世,特别是名家的身世和其为人,这对回答好鉴赏问题至关重要。
②这首咏蝉诗之所以最为入妙,关键在于写蝉能达到形神俱似,并采用什么方法来写?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先说蝉因清高,难免受饥,其怨恨之声,实属徒劳,这是正面描写;再说它尽管叫得声嘶力竭,疏落断续,但是所栖之树毫不动情,这是侧面烘托。
【解题指要】咏物诗的创作关键在于“咏物”,要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一境,最好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这是创作的诀窍,也是回答鉴赏问题的诀窍。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①这首很可能是悼念亡妻的爱情诗。②相见:这里有相识的意思。③蜡炬:蜡烛。④晓镜:早上对镜梳妆。云鬓:年青女子浓黑如云的鬓发,这里指代容颜。⑤蓬山:蓬莱山的简称。青鸟:神话中西王母传递消息的仙鸟,后借称信使。为:替。探看:探望。
【鉴赏问答】
①颔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试深入分析它妙在哪里?
【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谐音和双关的手法,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夫妻间无比深厚的感情,字字是血,声声是泪,用血泪凝成的诗句才能打动人心,传诵不绝。
【解题指要】比喻手法很容易看出,谐音、双关是难点。在唐诗宋词中常用的谐音字有“丝”──“思”,“柳”──“留”,“秋”──“愁”等,要在平时阅读中不断积累,则答题时有备无患矣。
②尾联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以此作结,好在哪里?
【答】诗人宛转的意致,拳拳的心意,高洁的情操,加上神秘的色彩,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美好的追求。这种冲破仙凡阻隔的精神,给读者以回肠荡气的感觉。
【解题指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这一文学创作的理论在解答诗词鉴赏问题时还是很有用的,中学生多少懂得一些,很有必要。
筹 笔 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释】
①筹笔驿: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军筹划于此。②犹疑:还是疑惑。简书:这里指军中文书命令。储胥:军中的藩篱。③徒令:徒然使得。上将:指诸葛亮。挥神笔:形容诸葛亮善于筹划军事,指挥战争。降王:指刘禅。传车:驿站专供长途使用的车辆。④管乐:管仲、乐毅。忝:惭愧。关张:关羽、张飞。⑤他年:这里指往年。锦里:成都。祠庙:武侯祠。梁父:《梁父吟》,古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这里含双关之意。
【鉴赏问答】
①首联用什么主义的笔调和修辞手法来写诸葛亮?这样写有何深意?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诸葛亮生前的威望,身后的余烈,神威雄武震撼千古,诗人崇敬之情也蕴含其中。
【解题指要】首联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得十分突出,拟人手法的运用也很明显,关键是怎样解答“深意”,这主要应从立意的高度出发,从作者对诸葛亮的态度出发。
②中间两联对仗主要采用哪一种对仗方式?这样写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具体而简要的分析。
【答】用的是“反对”,一扬一抑。颔联以诸葛亮挥神笔运筹于帏幄之内和刘禅亡国,乘传车而走洛阳形成强烈的对比,寄托了诗人无尽的感慨,浸透了诗人泪水。颈联以赞扬诸葛亮才比管仲、乐毅与关羽、张飞违背诸葛亮的国策而身亡形成对比,表达了天意莫测的遗憾,寄托诗人壮志莫酬的余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