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解题指要】回答这一道题时首先必须从结构入手,抓住所有写景的诗句,其次要从景中所体现出的动静、声色等角度切入,然后再谈其特色或作用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日水潺爰。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别墅,后归王维。裴迪,诗人,王维好友,与之唱和甚多。②潺爰:流水声。③墟里,村落。孤烟,炊烟。④接舆,春秋时楚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遁世,此处指代裴迪。五柳,借代陶潜,此处诗人以之自比。语出陶潜《五柳先生传》:“宅边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鉴赏问答】 ①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这首诗写的是山村暮景,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怀。【答】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居幽情。【解题指要】“诗中有画”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最大特色,情景交融,动静有致,有声有色是其创作时必用的手法。这也应成为一种规律来加以掌握。 ②这首诗的结构非常奇特,请作简要的分析。【答】这首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写人,将景和人错开来写,在描写
[推荐]唐诗鉴赏问答集锦,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日水潺爰。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别墅,后归王维。裴迪,诗人,王维好友,与之唱和甚多。②潺爰:流水声。③墟里,村落。孤烟,炊烟。④接舆,春秋时楚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遁世,此处指代裴迪。五柳,借代陶潜,此处诗人以之自比。语出陶潜《五
【鉴赏问答】
①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这首诗写的是山村暮景,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怀。
【答】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居幽情。
【解题指要】“诗中有画”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最大特色,情景交融,动静有致,有声有色是其创作时必用的手法。这也应成为一种规律来加以掌握。
②这首诗的结构非常奇特,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这首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写人,将景和人错开来写,在描写景物中点染人物,别有一番人景交融的风味。
【解题指要】这首五律的特点是一、三两联写景,二、四两联写人,将人与景错开来写,这只要细心观察、体会,不难看出。而特别的结构,自然有特别的风味,自不待言。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
①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子午谷正北。②咽危石:危石使泉声呜咽。冷青松:青松使日色寒冷。③曲:曲折隐僻之处。安禅:僧人坐禅时心身晏然,入于禅定。制毒龙:高僧坐禅入定,能克服妄想。制:制服。
【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写的是香积寺,但没有一句具体描绘寺中景观,写的究竟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诗人以沉缅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显得十分含蓄而耐人寻味。
【解题指要】采用侧面描写是这首写庙宇诗的一大特色,而侧面描写之含蓄则可想而知。喜欢描写寺庙之人自然向佛,这是古代许多诗人共有的宗教信仰。
②“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好在哪里?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这一联以倒装句式突出泉声之呜咽与日色之寒冷,“咽”、“冷”两字可谓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足见诗人锤炼工夫之深。
【解题指要】能够成为名句的诗,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其中炼字就可算为一种。本联中的“冷”和“咽”即是,而炼得好的字又往往是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斯为规律也。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①山居:山中的住所,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暝:日暮,天晚。②空:这里有人迹罕至的意思。新雨后:刚下了场雨。晚来秋:晚上天气凉爽,有秋意。③喧:喧哗,喧笑。浣女:洗衣服的女子。下渔舟:“渔舟下”的倒装句。④随意:任凭。歇: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作者借以自称,表达了诗人归隐之意。
【鉴赏问答】
①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愿望?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洁身自好,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意愿。
【解题指要】田园诗与作者的隐逸意愿密不可分,无论是陶渊明,还是王维、孟浩然及其同一流派的诗人无不如此,可以说这类诗的立意也是有章可循的,因此回答时应从立意切入。
②诗人笔下的辋川景色有何特色?而“渔舟”的出现会使人联想到什么?
【答】辋川远离喧嚣的闹市,景色清幽,极富画意。“渔舟”的出现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解题指要】田园诗的景物描写总离不开清幽,王维的田园诗总离不开画意,据此回答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至于“渔舟”,肯定与陶渊明有关系,毋庸赘述。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