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鉴赏问答】①“客心洗流水”用了高山流水这一常典,用得非常恰切、巧妙,请作简要的分析。【答】“流水”是伯牙弹奏的名曲,声如清泉流淌,将诗人的心洗涤一通,感到无比清凉、痛快。诗人把所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让人看不出是在用典,就是不懂得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解题指要】用典用得好如水中着盐,虽看不到盐而有盐味。而其最佳境界则是即使不懂得典故也可以理解,懂得典故则理解得更深刻。这是诗词创作中用典的规矩,可运用于鉴赏。②李白是怎样描写琴声之妙?请结合原诗作具体而简要的分析。【答】一是用“如听万壑松”的比喻,二是以伯牙喻蜀僧浚,从旁衬托,三是以“不觉碧山暮”衬托出琴声的超妙。【解题指要】要完整的回答出这道题并不容易,其中两个比喻较好回答,而以诗人自己听得出神,“不觉碧山暮”,以之衬托出琴声的超妙较难想到,要转几个弯才能想出。其实,在回答诗词鉴赏题时若不会转弯,很难不“自挂东南枝”。渡荆门送别 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送别:有江水送别诗人之意
[推荐]唐诗鉴赏问答集锦,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鉴赏问答】
①“客心洗流水”用了高山流水这一常典,用得非常恰切、巧妙,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流水”是伯牙弹奏的名曲,声如清泉流淌,将诗人的心洗涤一通,感到无比清凉、痛快。诗人把所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让人看不出是在用典,就是不懂得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
【解题指要】用典用得好如水中着盐,虽看不到盐而有盐味。而其最佳境界则是即使不懂得典故也可以理解,懂得典故则理解得更深刻。这是诗词创作中用典的规矩,可运用于鉴赏。
②李白是怎样描写琴声之妙?请结合原诗作具体而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用“如听万壑松”的比喻,二是以伯牙喻蜀僧浚,从旁衬托,三是以“不觉碧山暮”衬托出琴声的超妙。
【解题指要】要完整的回答出这道题并不容易,其中两个比喻较好回答,而以诗人自己听得出神,“不觉碧山暮”,以之衬托出琴声的超妙较难想到,要转几个弯才能想出。其实,在回答诗词鉴赏题时若不会转弯,很难不“自挂东南枝”。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送别:有江水送别诗人之意,借以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②从:就,到。楚国:今湖北一带。③尽:完了,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④月下:月亮倒映江中。飞天镜:像飞过天空的镜子。云生:指江上云彩的变幻。海楼:即海市蜃楼。⑤仍:始终。怜:爱。故乡水:长江。
【鉴赏问答】
①诗人描绘长江流到江汉平原后的壮阔形势和绮丽景观,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
【答】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激动的心情,以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乐观精神。
【解题指要】能写出壮观景色者,其胸襟大多开阔,自有规律可寻。了解写诗时诗人的情况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②杜甫《旅夜书怀》有“月涌大江流”,这首诗在哪些方面与之比较相似?试作简要分析。
【答】“月下飞天镜”与“月涌大江流”颇相似,“飞”和“涌”都非常有气势,也都很豪壮、雄浑。
【解题指要】比较鉴赏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不时也会出现,本题只要回答“似”,较为简单。“月下飞天镜”也容易找到,关键在于这月亮“飞”到哪里要弄明白,然后从气势、风格等主要方面来加以综合分析。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②吴:三国时吴国定都于金陵。衣冠:指当年掌握朝纲的豪门大族。成古丘:变成了古墓,指他们早已死去。③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二水:指秦淮河横贯南京城内,西流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两支。
【鉴赏问答】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
【答】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喻抒发了对国事的耽忧,晚年的唐玄宗昏聩至极,朝中奸佞当道,安史将反。
【解题指要】修辞手法简单,复杂在于要知道本体是什么,这就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②李白在抒发兴亡盛衰的慨叹中兼有所讽刺。请结合原诗对讽刺意味作简要的分析。
【答】诗人讽刺朝中权贵,尽管他们现在灸手可热,气势绝伦,最终不也是像六代的豪华一样,一去不复返吗?“埋幽径”,“成古丘”中蕴含浓郁的讽刺意味。
【解题指要】找出讽刺隐含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中是关键,还可结合学过的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相关知识,只要能这样去做,可稳操胜券。
次北固山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泊,住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与金、焦二山并称“京口三山”。②失:一作“阔”。③残夜:夜阑将晓。旧年:年末。
【鉴赏问答】
①“平”、“失”、“悬”都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分感情?
【答】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解题指要】“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