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解题指要】刘勰的《文心雕龙》说:“反对(对仗)为优,正对为劣”。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在诗中用得多。懂得反对的妙用,懂得典故,这一题就不难解答。隋 宫 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注释】①隋宫:隋炀帝在扬州建的行宫。②紫泉:指代长安。芜城:即江都。③玉玺:皇帝的印章。缘:因为。日角:额头隆起像日头,迷信说法谓之帝王相,这里指唐高祖李渊。锦帆:船帆都用锦缎做成,这里指代炀帝的龙舟游船。④腐草、萤火:古人认为萤火虫为腐草所化生。终古:永久。垂杨:隋炀帝命人沿运河两岸广种杨柳以护堤。⑤陈后主:南朝陈叔宝,因荒淫而亡国。后庭花:陈叔宝写的《玉树后庭花》舞曲。隋灭陈时,隋炀帝曾以此指责陈叔宝。【鉴赏问答】①颔联究竟写的是什么?诗人这样写有何作用?【答】颔联荡开一笔,与历史真实作相反的假想,这一合情合理的推断把随炀帝纵情游乐,肆无忌惮,荒淫无耻,刚愎自用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深刻地揭露了出来,讽意深刻。【解题指要】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懂得假设性联想的妙处,通过具体形象的
[推荐]唐诗鉴赏问答集锦,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解题指要】刘勰的《文心雕龙》说:“反对(对仗)为优,正对为劣”。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在诗中用得多。懂得反对的妙用,懂得典故,这一题就不难解答。
隋 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释】
①隋宫:隋炀帝在扬州建的行宫。②紫泉:指代长安。芜城:即江都。③玉玺:皇帝的印章。缘:因为。日角:额头隆起像日头,迷信说法谓之帝王相,这里指唐高祖李渊。锦帆:船帆都用锦缎做成,这里指代炀帝的龙舟游船。④腐草、萤火:古人认为萤火虫为腐草所化生。终古:永久。垂杨:隋炀帝命人沿运河两岸广种杨柳以护堤。⑤陈后主:南朝陈叔宝,因荒淫而亡国。后庭花:陈叔宝写的《玉树后庭花》舞曲。隋灭陈时,隋炀帝曾以此指责陈叔宝。
【鉴赏问答】
①颔联究竟写的是什么?诗人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颔联荡开一笔,与历史真实作相反的假想,这一合情合理的推断把随炀帝纵情游乐,肆无忌惮,荒淫无耻,刚愎自用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深刻地揭露了出来,讽意深刻。
【解题指要】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懂得假设性联想的妙处,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揭露隋炀帝的丑恶行径。须知诗是想象的表现,经过想象,情理就越来越明显。至于讽刺意味,这在诗中十分明显。
②诗人是怎样结束全诗?这一结尾妙在哪里?
【答】尾联以假想、用典、反问作结,画龙点睛。诗人并不回答,让读者思而得之,余韵绕梁不绝,且发人深省。
【解题指要】“若”为假想,“陈后主”为用典,“岂宜”为反问。问而不答,自然余韵不绝;结句多为点睛之笔,尤其是怀古诗,多有深沉感慨,发人深省,多少有些规律可循。
楚江怀古 马 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注释】
①楚江:这里似乎是指湘江或汨罗江。诗人所怀的对象应该是战国时的爱国诗人屈原。全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②寒光:冷光,因是秋天,又是傍晚,故称。微阳:微薄的阳光,指斜阳。楚丘:楚山。③洞庭树:洞庭湖岸的树上。人:指作者自己。木兰舟:以木兰树制造的船,这里泛指船。④广泽:广阔的水国,指洞庭湖。⑤
【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的结构很有特色,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这首诗的前三联是写楚江秋景,高逸雄浑,清微婉约,富有画意,尾联才最后点出“怀古”的题意。
【解题指要】结构问题应从布局考虑,而布局的方式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诗人为读者呈献上一幅《楚江秋晚图》,请用自己的预言将这幅画简单地描述一下。
【答】第一笔画的是西山夕阳,渗透着寒光的露气令人顿感秋天之萧瑟。第二笔画的是猿猴在洞庭湖岸边的树上啼鸣,为画面定下了悲秋的基调。第三笔画的是船中的诗人,正颂着屈原的《涉江》,第四笔画的是洞庭湖上空的明月,还有那“乱流”的湘江。
【解题指要】本题的解答要运用一点绘画的构图常识。构图就是为景物做布局和取舍,而层次是构图的主要组成部分。若不懂的这些常识,就根据诗的内容加以想象,然后简要介绍即可。
新 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注释】
①新沙:新淤起的沙洲。②渤澥:古时对海的别称。声:指海涛声。涨:这里是增高、突起的意思。小堤:这里指海中突起的沙洲。③紫芝:神话传说中的紫色的灵芝草。
【鉴赏问答】
①这首绝句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你认为它在构思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这样构思好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最大的特色是想象奇特。一是能将官府横征暴敛,无孔不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可谓入木三分。二是在幽默中含有冷峻,极其深刻地揭露出官府横征暴敛的罪行。
【解题指要】采用假设性的联想,是这首绝句构思的最大特色,只是本诗想象较为奇特。因是批判性的诗,自然在揭露中语含讽刺,而揭露的对象可从“税”中悟出。
②苏轼提出的“反常合道为趣”的创作经验,试结合这首绝句谈谈这是经验的妙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