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7.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①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居幽情。②这首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写人,将景和人错开来写,在描写景物中点染人物,别有一番人景交融的风味。18.过香积寺 王维①诗人以沉缅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显得十分含蓄而耐人寻味。②这一联以倒装句式突出泉声之呜咽与日色之寒冷,“咽”、“冷”两字可谓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足见诗人锤炼工夫之深。19.山居秋暝 王维①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洁身自好,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意愿。②辋川远离喧嚣的闹市,景色清幽,极富画意。“渔舟”的出现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20.汉江临眺 王维①炼得最好的两个字是“浮”和“动”,有了这两个字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②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诗人把自己的怀抱和情趣都熔铸在诗中,描绘出雄浑壮丽的飘渺境界。21.终 南 山 王维 ①诗人以描写性的夸张手法,多角度描绘出终南山的高峻雄伟,气势磅礴,境界壮阔。
[推荐]唐诗鉴赏问答集锦,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17.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①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居幽情。
②这首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写人,将景和人错开来写,在描写景物中点染人物,别有一番人景交融的风味。
18.过香积寺 王 维
①诗人以沉缅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显得十分含蓄而耐人寻味。
②这一联以倒装句式突出泉声之呜咽与日色之寒冷,“咽”、“冷”两字可谓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足见诗人锤炼工夫之深。
19.山居秋暝 王 维
①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洁身自好,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意愿。
②辋川远离喧嚣的闹市,景色清幽,极富画意。“渔舟”的出现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20.汉江临眺 王 维
①炼得最好的两个字是“浮”和“动”,有了这两个字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
②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诗人把自己的怀抱和情趣都熔铸在诗中,描绘出雄浑壮丽的飘渺境界。
21.终 南 山 王 维
①诗人以描写性的夸张手法,多角度描绘出终南山的高峻雄伟,气势磅礴,境界壮阔。
②一是从侧面描写出终南山的辽阔,其景观非同寻常,使诗人流连忘返;二是反衬出终南山之幽寂、空旷,山远人稀。
22.使至塞上 王 维
①一是因为诗人“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二是因为写得逼真,三是因为富有诗趣,四是因为锤炼功夫十分到家。
②诗人来到了萧关,虽然没能马上见到统帅,宣旨慰问,还得再往前走,但诗人心里是很高兴的。这一结尾看似平淡、简单,却很有回味,它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人以后的行程。
23.观 猎 王 维
①诗人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有先声夺人之妙,富有悬念;打猎时紧张的气氛一下就渲染了出来,并烘托出将军威猛的雄姿。
②生动地描绘出鹰眼之敏锐,马驰之轻捷,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出将军出猎时的威武、勇猛的形象。
24.送友人 李 白
①这首诗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宛转蕴藉之妙。
②是比喻。如“孤蓬”、“白云”、“落日”,以景喻情,形象鲜明生动,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25.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①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寂寞凄凉的孤苦情怀。“空”字表现出景是人非的无穷惆怅和感慨。
②尾联能得弦外之神,不但回应了“秋”字,亦寓有感秋之意,惆怅之情,不可名状,正从景物描写中烘托出来。
26.听蜀僧浚弹琴 李 白
①“流水”是伯牙弹奏的名曲,声如清泉流淌,将诗人的心洗涤一通,感到无比清凉、痛快。诗人把所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让人看不出是在用典,就是不懂得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
②一是用“如听万壑松”的比喻,二是以伯牙喻蜀僧浚,从旁衬托,三是以“不觉碧山暮”衬托出琴声的超妙。
27.渡荆门送别 李 白
①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激动的心情,以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乐观精神。
②“月下飞天镜”与“月涌大江流”颇相似,“飞”和“涌”都非常有气势,也都很豪壮、雄浑。
28.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①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喻抒发了对国事的耽忧,晚年的唐玄宗昏聩至极,朝中奸佞当道,安史将反。
②诗人讽刺朝中权贵,尽管他们现在灸手可热,气势绝伦,最终不也是像六代的豪华一样,一去不复返吗?“埋幽径”,“成古丘”中蕴含浓郁的讽刺意味。
29.次北固山 王 湾
①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②诗人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发现,在旧的躯体中已经孕育新的生命;揭示了新旧事物交替的过程和不可抗拒的规律。
30.桃 花 溪 张 旭
①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②是为了把这一疑问留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加重语气,留下余味,增添行文的波澜。
31.塞上听吹笛 高 适
①先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
②自问自答在诗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突出所要表现的情景,引起读者的注意。
32.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