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流醉与山翁。【注释】①江汉:即汉水。临眺:登高望远。眺,一作“泛”。②楚塞:楚国的地界。三湘:湘水的总称。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九派:直长江支流多。③郡邑:指位于汉江两岸的州、县城市。浦:水边。④市。与:共。山翁:晋代山简,他曾镇守襄阳,常去习氏园池游览宴饮,尽醉而归。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官。【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在炼字上花了很大的工夫,请指出炼得最好的两个字,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答】炼得最好的两个字是“浮”和“动”,有了这两个字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解题指要】炼字型题目前面已经谈了不少,这道题中的“浮”和“动”,因属于写景,产生动感是其主要作用。 ②“山色有无中”描绘出一种什么样的境界?【答】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诗人把自己的怀抱和情趣都熔铸在诗中,描绘出雄浑壮丽的飘渺境界。【解题指要】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也是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切入分析。至于境界的分析,应根据画面来阐述,而抓住“有无”两字
[推荐]唐诗鉴赏问答集锦,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流醉与山翁。
【注释】
①江汉:即汉水。临眺:登高望远。眺,一作“泛”。②楚塞:楚国的地界。三湘:湘水的总称。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九派:直长江支流多。③郡邑:指位于汉江两岸的州、县城市。浦:水边。④市。与:共。山翁:晋代山简,他曾镇守襄阳,常去习氏园池游览宴饮,尽醉而归。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官。
【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在炼字上花了很大的工夫,请指出炼得最好的两个字,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炼得最好的两个字是“浮”和“动”,有了这两个字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
【解题指要】炼字型题目前面已经谈了不少,这道题中的“浮”和“动”,因属于写景,产生动感是其主要作用。
②“山色有无中”描绘出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答】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诗人把自己的怀抱和情趣都熔铸在诗中,描绘出雄浑壮丽的飘渺境界。
【解题指要】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也是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切入分析。至于境界的分析,应根据画面来阐述,而抓住“有无”两字是关键。
终 南 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①终南山:即秦岭。②太乙:在长安、武功县境,是终南山的主峰名。天都:天帝所居之处。一说是指当时的首都长安。连山:山峦连绵。海隅:海边。③回望合:回望山顶,白云聚合,笼罩在终南山上。霭:云气,雾气。入看无:走近去看又不见了。④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把二十八宿星座与地下的州联系起来划分称为“分野”。中峰:即太乙峰。⑤人处:有人居住的地方。樵夫:砍柴人。
【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终南山?诗人笔下的终南山有何特色?
【答】诗人以描写性的夸张手法,多角度描绘出终南山的高峻雄伟,气势磅礴,境界壮阔。
【解题指要】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容易看出,难在对特色的分析,解答时应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近天都”、“到海隅”、“中峰变”、“众壑殊”等。
②尾联“隔水问樵夫”这一细节描写其妙无穷,请从两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答】一是从侧面描写出终南山的辽阔,其景观非同寻常,使诗人流连忘返;二是反衬出终南山之幽寂、空旷,山远人稀。
【解题指要】问渔夫而须“隔水”有潜台词,不作深入的探讨是找不到答案的。而要深入探讨须张开联想的翅膀,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诗也就是“想诗”,即对诗句反复玩味。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此不可不知,不可不牢记之也。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①使:出使。塞上:边塞之上。王维奉使出塞慰问守边将士,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②单车:一辆车。这里指独自前往。问:慰问,察访。属国:附属国。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北。③征蓬:远飞的蓬草。作者以之自喻。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喻行程遥远。④孤烟直:用狼粪烧的燧烟微风吹之不斜。⑤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侦察骑兵。都护:都护府的长官,边境最高统帅。这里指河西节度使。燕然:这里代称最前线。
【鉴赏问答】
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颈联是“千古壮观”的名句,请你加以适当的解说。
【答】一是因为诗人“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二是因为写得逼真,三是因为富有诗趣,四是因为锤炼功夫十分到家。
【解题指要】《红楼梦》中林黛玉对此有评论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前面说的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在此亦可用之。
②诗歌好的结尾往往言尽而意未尽,引因起人们的回味,这首诗的结尾就是这样,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诗人来到了萧关,虽然没能马上见到统帅,宣旨慰问,还得再往前走,但诗人心里是很高兴的。这一结尾看似平淡、简单,却很有回味,它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人以后的行程。
【解题指要】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也就是说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余地,有回味。大多涉及结尾妙处的问题都可据此回答。
观 猎 王 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5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